信息由用户或商家提供,Dealmoon核实后发布广告
亲爱的用户,你好:为了提升您的访问速度,我们根据您的IP地址,为您推荐直接浏览Dealmoon中文站。
请选择:
继续浏览中文站 浏览英文站
首页 美国生活百科 生活经验 摄影菜鸟看过来 带着相机去拍爱豆结果……

摄影菜鸟看过来 带着相机去拍爱豆结果……

是不是曾经感叹过,要是有相机能跟人的眼睛一样就好了,拍出来的照片就可以跟眼睛看到的一样啦。那到底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往往不如眼睛看到的好看呢?作为一枚拍照菜鸟,这些问题一定要先弄明白哦!今儿君君请来了Dealmoon粉丝中的一位摄影爱好者@先要了解,来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拍出来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好看。

 

※:以下内容为@先要了解 原创,第一人称表述。

 

相信这是一个无数人无法理解的问题:今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你穿着漂亮的裙子来到郊外。远处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近处是群花争艳、大树参天。你站在花丛中摆出了超靓的pose,露出迷人的微笑,拍下了一张照片。然而,你看到的照片是这样的:

 

看到摄影师得意的神情,你心里却只有黑人问号脸: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为什么这么美的风景,拍出来的照片却只是普普通通?为什么近在眼前的景色出现在照片中就失去了魅力?你只得感叹一声,风景果然还是看到的好看!
曾经的我也有着同样的疑问。虽然在数百张照片中总能挑出那么几张还不错的,却仍然无法洞悉其中的规律。而优秀的照片确实是有共同点的。这篇文章将以文首的问题为出发点,从摄影的基本原理,新人摄影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摄影中避免这些问题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希望我的一点经验可以帮助摄影新人们在拍照上有所提高。
 

第一讲【摄影的美感】

 

《蒙娜丽莎》作为世界级的名画,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必我多说。然而在观赏下面这样一幅照片时,人们可能会被照片中的名画所感染,但却不会为照片本身惊叹。难道照片和原本的画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现在的相机设备可以还原原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是眼睛注意不到的地方。哪怕焦点准确、曝光得当都无法改变这是一幅普通的照片的事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个例子说明的道理是:摄影的美与被摄物体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摄影的美感并不是直接来源于事物本身的美,而在于通过摄影者的发现、理解、处理,并重新组合整理后展示出来的美。摄影并不是还原的艺术。

 

(作者 Josef Sudek,1896-1976)

 

漂亮的景色不代表出现在照片上时同样令人惊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东西通过摄影师的组合也能产生不一样的趣味。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就是,漂亮的东西拍下来并不能保证成为漂亮的照片。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将美表达展示出来,并使别人可以理解。并且这种美已经不仅仅是照片中事物所原有的美感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第二讲【摄影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信有不少人看过《纽约摄影学院教材》这本被奉为经典的教材。虽然里面的很多内容都还停留在胶片时代,已经没有太多的价值,但是唯一不会过时并被大家口耳相传的就是它所提出的“三个原则”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一幅好照片要主题突出。
3.一幅好照片要排除不相关或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和几乎所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一幅照片必须要表达某些内容,否则就是无意义的。我们从小写作文,就被教导一定要有中心思想也是同样的道理。而这个要表达的内容即是主题。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上来看,人眼只能在单一视场中接受少数几个无联系的个体。如果这一视场内包含了太多的不相关单位,大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组合成一个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还是办不到,则无法正确认知,也就是看不懂。
 
《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突出主题的技巧,如汇聚、搭画框、重复等方法。你可能会说,这些技巧只有在艺术创作中才会用到,离我们太过遥远。但是说出来可能不信,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使用过很多突出主题的方法,只不过我们从没有留意过:
 
(作者 Diane Arbus,1923—1971)
 
【物体大小比例】
当我们为别人拍照时,任何人都会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人拍得太小。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较大的物体更能吸引人的注意。这并不是说,视觉中心永远要占画面的大部分。当背景的作用足够重要,并需要足够的篇幅来表现时,视觉中心也可能很小。这完全取决于作品的主题。总之,靠相对大小来强调主题是我们经常用到,却又很少留意的一个方法。
 
(作者 Marc Riboud,1923—2016)
 
【虚化】
这恐怕是使用率超高的技巧之一了。当人们追求大光圈镜头时,为的是更好的虚化效果;越来越多的手机以大光圈摄像头为卖点,为的是虚化;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单反、微单,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了更漂亮的虚化效果。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虚化?因为处于焦点上的主题更加清晰!人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集中到焦点清晰的物体上,而使主题突出;同时焦点外的物体也被弱化,干扰被进一步排除。
 
(作者 Steve McCurry,1950— )
 
【色彩】
在数码摄影中,我觉得超难掌控的因素就是色彩了。上图是Steve McCurry的名作《阿富汗少女》。作品的主题毫无疑问就是图中的少女,而少女超出彩的地方则是那双摄人心魄的绿色眼睛。整张照片是以红、绿为主要色调,我们都知道红绿是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绿色的帷幕背景以及红披风露出的点滴绿色衣服与眼睛的颜色遥相呼应,红色的斗篷则更加衬托出绿色。这张照片几乎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毫无多余的颜色,所有的色彩都是为主题服务
 
如果我们此时再回头翻阅一下手机里以往拍的照片,不难发现色彩的运用几乎是混乱的。主题淹没在五颜六色的背景里,或是不相关的颜色却占据了视觉中心的位置。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之前,这些照片仿佛从来没有让人觉得不正常过。虽然我们在拍照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如《阿富汗少女》般完美的境界,但将冷暖色调的运用,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这点我将在后面的例子中具体谈到。
 
(作者 Sebastião Salgado,1944— )
 
【光线】
除了色彩,光影也是摄影的一大要素,这也是为什么摄影被称为“用光的艺术”。在色彩被引入摄影前,光影几乎是突出重点超重要的手段。用光并不代表主题一定要用高光来表现。突出的主题来自于吸引力,而吸引力来自于差异。强光中的阴影,或阴影中的强光都可以吸引我们的目光。但当光线的运用很混乱或毫无差异时,观众的视线自然很难集中在主题上。
 
我个人一直觉得拍黑白照比彩色照更容易一些,因为黑白照更多地考虑明暗的对比,而彩照不仅要考虑明暗对比,更有色彩的因素。当要控制的变量太多的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我想这也是很多大师一直钟情于黑白照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提到的这三个基本原则可以衍生为每一个人拍照前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我想拍什么?拍摄的对象足够突出吗?有没有干扰或无关的因素在画面里面?可惜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思考哪怕是第一个问题,甚至没有想清楚要拍什么就按下了快门。
 
如果从现在开始养成一个习惯,无论是拍照还是看到一幅照片,都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并用三个基本原则来分析照片,你对摄影的理解将会得到快速的提升。只要坚持这种练习,你会发现透过取景器看到的内容和以前会完全不一样。直到某一天你不再需要默背这三条原则,因为它们已经“内化”成你的一部分。你只需要“凭感觉”就可以拍出符合三原则的照片,这也就是所谓的“摄影家的眼力”。
 
第三讲【眼中的世界】
 
有了前面的铺垫,下面我就可以开始解释标题中的问题了。首先我们来想想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虽然我们每天都从双眼中观察世间万物,但是你有真正思考过它和照片的区别吗?
 
试着用眼睛盯着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很明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此时不要移动你的视线,你发现你仍可以看到周围其他的事物,只要它们都在你的可视范围内。不过和你目光盯着的物体比起来,其它物体都是模糊的。为了清晰地看到其它的物体,你必须转动你的眼球然后准确地聚焦在它们上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睛是一支非常强大的镜头,它可以虚化任何焦点外的东西,即使其原理和相机镜头不太一样。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第二原则,虚化是一种超常见的突出主题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虚化的原因)。而眼睛的这种特性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无论我们看什么东西,都会成为一个主题突出的画面。我们所看的东西就是主题(第一原则),主题焦点清晰而被突出(第二原则),而主题外的事物因为被虚化所以无法成为干扰(第三原则)。
 
反观一幅照片,我们的视线被限制在了画面内,几乎所有内容都清晰地展示在焦平面内。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无法逃避展现在画面中的内容。如果不是摄影师在画面内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主题鲜明且不被其他因素干扰的内容,我们的视线只会在画面内游离而无法被任何东西吸引——这就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第四讲【摄影中常犯的错误】
 
回到文首的那个故事。我们的确看到了白云、高山、大树、鲜花等等,当它们作为个体存在时都很漂亮,可一旦将它们整合到一幅画面中,三大原则同时坍塌了。五颜六色的各式物体,我到底应该看哪一个?这么多东西,到底哪一个是主题,哪一个是干扰?等一下,主题难道不是人吗?!
 
 
这是新手超容易犯的错误:画面太杂乱,以至于主题不明确。有一句名言叫做“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对画家而言,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任由其添加,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对摄影师而言,现实中存在的东西无法改变,你必须去适应,无关的东西只能排除在画面外或弱化其干扰。
 
第五讲【我们应该如何拍照】
 
可能大家会觉得前面讲了这么多原理,举了这么多大师的例子,我从中到底能学到什么来帮助我拍出更好的照片呢?以下我会通过两个例子来强化并验证前面的观点。
 
 
第一个例子是一张典型的旅游照。旅游照一般不会有太多要求,主要就是记录作用。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让这张照片看起来更好。首先我们用三个问题来分析这张照片。
 
第一个问题,主题是什么?照片的主题毫无疑问是人。当然作为旅游记录,我们会将各类名胜、地标、建筑等等也纳入其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只是作为背景对主体的一个补充说明。如果背景分散了过多的注意,照片就会显得太过凌乱而丧失主体。
 
第二个问题,主题是否突出?人在照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加强了其作为主题的地位,这一点值得肯定。可是从色彩上来说,周围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完全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作为主体的人却是暗色调,与背景人群揉在一起,显得很不起眼。
 
至于第三个问题,干扰因素有没有被排除?除了周围的广告牌构成了很强的干扰外,天空的高光也太强,在整张照片中显得过于“引人注目”。
 
在照片拍摄时,我们可能并没有好好地思考这些问题。但此时此刻,我们仍有机会用后期软件做出一些补救措施。以下以Lightroom为例。
 
首先按照刚才的分析,主体人物包括部分背景属于黑色及阴影部分,而天空属于高光部分,作为所占比例较小的天空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注意。所以我们可以整体提高曝光度,主要思路是尽量将除人外的背景纳入亮部,而使位于暗部的人物凸现出来。为了防止天空过曝,我降低了高光。
 
 
为了对背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我用调整画笔勾画出除人物外的背景部分。适当降低锐化程度以及清晰度,可以起到类似于虚化的作用,弱化背景的干扰。为了排除远处广告牌的影响,我降低了背景的饱和度。注意到右边有一块巨大的红色广告牌,由于太过鲜艳,被我裁掉了。
 
 
超后还可以进行一些修饰润色。这里提一下我比较喜欢用色调分离工具。将背景的高光部分使用冷色调处理,而主体人物用暖色调处理。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比,强化主体。
 
 
第二个例子以这张肖像照为例,同样是人物为主题。与前一张不同的是,人物为亮色调,而背景为暗色调,所以处理的思路也正好相反。
 
 
为了使人物与背景更加分离,我增加了白色色阶,并降低了黑色色阶。注意到后面的草丛也有高光部分,为了不分散注意力,我也适当降低了绿色的亮度以及饱和度。
 
 
超后同样是采取色调分离的方法,对人物采用暖色调处理,背景则采用冷色调。上方的黄色旗子由于与主题无关,被我降低了饱和度。
 
 
以上的两个普通例子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讲解后期思路。它们除了是对“三个基本原则”进行举例外,也是提示我们在拍照过程中应该思考的一些问题。这里并不是否认后期的意义和作用,但很多明显的问题和缺陷我们应该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避免。
 
由于眼睛的虚化作用,超终照片的效果往往很难直观地想象出来。这也要求我们在拍照的时候更多地去理性分析取景器中的成分,通过对比观察取景范围内的不同事物,从颜色、光影等方面进行判断取舍。只有突出主题,排除或弱化无关成分,才能完成一幅好作品。“三个基本原则”始终是摄影中需要遵循的第一原则。
 
后记:好照片需要什么?
 
为什么拍出来的不如看到的好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已经在文中给出了。好看的东西和好的照片并不能划等号,只有主题突出的照片才能给人以美感。眼睛看到的具有欺骗性,我们应该避免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元素。但这些并不是完全的答案。
 
(作者Dorothea Lange,1895—1965)
 
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是主题鲜明这么简单,主题本身也是同样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要“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思想”。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比《阿富汗少女》更漂亮的模特,但是却无法复制同样的震撼。因为图片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表象的东西,而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容。
 
(作者何潘,1937-2016)
 
虽然上文中多次强调该如何排除背景的干扰,但背景不应该是无意义的填充,而是对主体的补充说明。正如讲故事也需要前因后果,交代背景。优秀的作品,善于利用背景将照片中故事讲得充实圆满,并且其每一个部分都应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 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
 
除了主题外,摄影的另一大要素就是构图了。照片的视觉中心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水平线与竖直线给人以什么不同的感受?如何使画面平衡?这些都是构图的内容。此外,照片的主题并不一定要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也可以是构图本身的趣味性。上图是亨利·卡尔·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而他也是善于利用构图建立趣味性的大师。
 
如果围绕以上这些内容展开的话,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是我相信只要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并加以练习,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欣赏水平,都会有快速的提高。
 
 
看了@先要了解分享的摄影科普,大家有木有Get到?君君相信,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拍照的时候稍微思考一下,一定会拍出优秀的作品!本期君君摄影小讲堂就到此结束,摄影同好们如果手痒痒,不妨也投稿给大家分享分享你的功课。有关摄影的小知识、对摄影新手的帮助等内容都可以发送给zhongce@dealmoon.com
 
部分图片 来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文由Dealmoon粉丝(先要了解)原创,省钱快报小编熊本君编辑整理,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图片及文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进行法律追究。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北美众测君欢迎您的原创投稿。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