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测好用,4个方法和孩子有效沟通(1-7岁)

亲测好用,4个方法和孩子有效沟通(1-7岁)

LaFan
LaFan
1.27万 浏览

自从生了宝宝,我一直有留意一些美国儿科医师或专家写的文章,最近比较关注的育儿话题是“如何与孩子沟通”,所以我把相关主题的英文文章做了系统梳理总结,将亲身实践过觉得比较受用的几点和大家分享。希望这些小窍门能帮你和家里的小朋友顺畅沟通、和睦相处。

正式分享之前,想先说说起因。墩儿哥前几天刚过完了2岁生日,这意味着让我们瑟瑟发抖的terrible two正式开始了。他不再是只满足吃饱、喝足、睡好的小不点儿,而是变成了强烈坚持自我意愿的小大人儿,不合心意有时候还会躺在地上大哭撒泼……

这样的场景,如果只有一两次,忍忍也就过去了。但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这显然是一场持久战。所以我必须得求助科学的方法,才能让我们彼此都过得舒坦。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清了3点:

1. “撒泼”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是他们发泄和表达不满的方式

2. 这样的行为实属正常,不用上纲上线去定义孩子的脾气和性格

3. 家长要耐心,不能对孩子吼叫,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就会有好的效果

相信以上3点也是老父亲老母亲们需要做好的心理建设。

01.jpg


一、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Grab his attention.)

要知道,孩子玩耍时会很容易自动过滤掉父母说的话,如果家长说了半天,孩子愣是没啥反应,那很有可能他压根儿就没听见。所以,如果想和孩子沟通,家长必须要确保孩子有在听。

✅正确做法:走到他身边、蹲下身、扶着他的肩膀、看着他的眼睛,再将信息传递给他。

02.jpg

 

二、和孩子说话要简短、直接 (Offer clear, simple warnings.)

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家长话太多反而会让孩子抓不到重点,所以对孩子说简短且简单的话是最有效的。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3-7岁的孩子,不太会明白礼貌性的询问式语气意味着“就这样做”,所以和孩子的大部分交流,直接的清晰指示会更奏效。比如“请张开嘴”、“请把鞋子穿上”…… 另外,家长平时可以注意孩子在与同伴交流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可以进行参照并调整对他们下达指令时的用词。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词汇才会让沟通更有效。

07.jpg

✅下面是几个常用的有效语句:

1. “我知道这很难。”(“I know it’s hard.”)

拍拍孩子的肩膀,配合真诚的、担忧的表情说出这句话,可以帮助孩子较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其实说白了就是共情,这样的句式同样可以扩展为“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一会儿”,“我知道你摔倒了一定很疼”,一般我跟墩儿这样说的时候,他的情绪都会慢慢平静下来。)

2. “慢慢走。”(“Walk, please!”)

对于小孩子来说,给他一个正确的指示更重要。比如与其说“不要跑”,说“慢慢走”会让孩子更知道要做什么。(再比如,墩儿有时候喜欢爬高,我会提醒他说“墩儿,把你的小脚放在地毯上”,这句话比“不要爬”更有效。)

3. “再试一次吧。”(“Try again.”)

当孩子有一些不太好的行为时,比如大声喊叫、抢夺别人的玩具、或者举止粗鲁时,我们可以跟他讲解正确的行为,并说“再试一次”或者“我们重来一次”,给他一个机会去修正。这样孩子会认为他们可以对某一情形有一些掌控力,会变得更加配合。

13.JPG

4. “我说过什么来着?”(“What did I say?”)

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很重要,如果家长是用一种高高在上或者声嘶力竭的语气说,那孩子也会感受到相同的情绪。所以说这句话时要心平气和的,只是以一种提醒的方式帮助孩子回想家长说过的话就很好。

5. “我太爱你了,所以咱们不争论了。” (“I love you too much to argue.”)

有时候可以当机立断地且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上这句话,然后进行下一项活动。

6. “当你这样说话时,我没办法理解你在说什么。”(“I can’t understand you when you use that voice.”)

相比于“别喊了,别抱怨了”,跟孩子说上面这句话会更好。当孩子恢复了正常的说话语气,我们可以夸奖并跟他解释为什么现在的语气是好的。

7. “我们应该如何提问?”(“How do we ask?”)

规范和提醒孩子的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不断的唠叨和责备,反而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不如用一种更平静的提问+解释方式,帮助提醒孩子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

12.JPG

 

三、用具体的细节去鼓励孩子(Find something to praise.)

孩子在感觉到自己的某一行为非常好时,就会想做更多同样的事情,所以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且关键在于要阐明具体的某个细节或事情。比如,家长可以说“我注意到当你吃完饭之后,你会主动把盘子放到厨房的水池中,这让我为你感到骄傲,做得真好”,这样的说法比简单的说一句“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小帮手”要好很多。

(这部分我想多补充一句,有的资料上建议可以把“表扬”变成“感谢”,我个人是很认同的。比如上面这个“把盘子放到水池中”的例子,我会选择在叙述完细节之后,去掉赞扬的部分而换成“谢谢你”。我更倾向于日常的行为多跟孩子说谢谢,但如果是他努力后取得的成果或进步就可以多表扬。)

06.jpg

 

四、如何让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顺利切换?(Switch gears without tears.)

在上面三大点的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帮助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切换。

1. 有效的提醒 (Offer clear warnings.)

比如在确保孩子有在听的前提下,在离开游乐园的10分、5分、2分钟前,多次提示孩子还有多久就要走了,或者“你再滑3次滑梯,我们就要回家了。” 如果是在家里,还可以尝试放一首他喜欢的歌曲,告诉他“等这首歌放完了,我们就要出门了”,在歌曲放完之前,还可以提醒他说,“歌曲马上就要结束喽,你可以现在穿上你的鞋子哦”。

(补充一点,提醒时配合“视觉引导”的工具会更有效,比如现在流行的“鸡蛋钟”烘焙计时器,带有刻度和滴答声音的设计,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当刻度到哪里或滴答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就该做下一项活动了。同理,iphone上自带的橘黄色倒计时功能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2. 要和孩子“胡闹” (Clown around.)

不论是给1岁的孩子换尿布还是忙于抓住一个着急出去玩的5岁小朋友,家长可以通过扮演某个卡通角色、讲一个故事、或者制造一些搞笑的声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有的儿科医生在给孩子检查身体时,为了让孩子更配合就会用到下面这招,而且很奏效。医生会告诉孩子“我在你的耳朵里看到了Elmo、Dory、蜘蛛侠,在你的嘴巴里可以看到猴子,在肚子上可以看到大象……”

其实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忘记他正在做的事情被其他人打断了。比如父母可以说“看看我们谁能第一个跑到门旁边”,用这样游戏的方式督促孩子出门。(墩儿有时候会因为玩他的小车而不愿上楼睡觉,墩儿爸就会用夸张的语气说“爸爸来抓你了”,并做出追逐他的动作,然后他就会咯咯咯地乐呵着爬上楼。)

04.jpg

3. 跟孩子分享他即将非常感兴趣去做的事(Share something he’ll look forward to doing)

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一件好玩的事情结束了”转变到“即将要做的那件事好有趣”上。比如家长不说“现在是时候关上电视了”,可以用“你准备好和妈妈一起看新买的那本书了么?”来代替。再比如不说“是时候离开动物园回家了”,我们可以说“妈妈在车里准备了你最喜欢吃的奶油饼干,我们一起去车上吃吧。”

4. 保持耐心(Be patient.)

大部分时候,孩子会在没有那么急迫的时候更好的去配合家长,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反应,比如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切换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成人一样,孩子也希望能掌控自己,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期。比如,如果你想给孩子梳头发,但他很抗拒,那么可以用梳子在他的胳膊上轻轻摩擦,告诉他梳头会是什么样的,给他时间适应,然后再开始梳头。

05.jpg

5.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Offer your kid a choice.)

比如我们如果想带孩子开车出门,可以跟他说“你想自己走过去,还是希望我抱你过去?”,技巧在于给出的这两个选择都是家长乐于见到的结果,即孩子可以顺利坐上车。如果孩子拒绝选择,那家长可以说“那妈妈会帮你选一个哦”。

如果某些事情没办法给孩子选择,那要给孩子解释其中的原因。比如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去碰烤箱,说“不要碰,很烫,手会痛”会更好,而不是简单的说“不要碰”。(可以结合前文中第二点的第2条配合使用。)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表达或与家长辩论的行为。比如孩子某一天不想练钢琴,如果他可以说出合理的理由并提出解决办法,那家长可以适当的放行。但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哭闹,那家长就不应该妥协,因为这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09.jpg

6. 富有同理心地迅速抱起(Swoop in sympathetically.)

如果所有方法都尝试了,孩子还是拒绝配合,那家长只要说一句“我们现在要走了”,然后迅速抱起孩子将他带走。在此过程中,不论孩子哭闹还是喊叫,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同时要表达同理心,比如说“我知道你非常难过,不想和Emma说再见,但是我们去奶奶家也会很好玩。” 慢慢的,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了。 

 

Sources:

Wendy L. Hunter, M.D., pediatrician of Rady Children's Hospital-San Diego

Linda Sonna, Ph.D., author of The Everything Toddler Book

Heather Wittenberg, Psy.D., a psychologist in Wailuku, Hawaii

Joan Ershler, Ph.D., director of the Waisma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孩子有自己的一套观察世界和表达自我的系统,就好像成人的世界中每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一样。了解这套系统,多一些耐心,孩子就会回报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完)

10.jpg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12699 163 65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