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自从经历过十月怀胎,我就开始想写这样一系列故事。
仅希望这些故事能给孕期的你带去一点温暖和勇气。
一点小知识
通常,在怀孕的第二期(2nd Trimester)大约24-28周的时候,医生会给孕妈喝一瓶糖水,一个小时后测试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这个测试叫做Initial Glucose Challenge Test,也叫做糖筛。一般来说血糖浓度在140 mg/dL或者以下都认为正常。如果糖筛没有通过,医生会建议孕妈去再做一个3小时的糖耐检查(3-hr Glucose Tolerance Test)。糖耐检查是在空腹、以及喝完糖水后的每小时都测一次血糖。如果三次结果有两次超出标准值(空腹 =<95mg>
正文
我成了糖妈。
在孕期30周的时候,我被告知得了妊娠糖尿。一边懵着一边确有种被判刑了的挫折感。
什么是妊娠糖尿?
为什么我没有家庭糖尿病史却会得妊娠糖尿?
会对胎儿造成什么影响?
生完孩子会变成糖尿病患者吗?
以后再次怀孕还会是糖妈吗?
脑子里全是问号。
现在想想,或许当时的我只是想有谁来跟我说,你不是一个人。
我听见妇产科医生(OB) 教科书似的说:
妊娠糖尿 (Gestational Diabetes) 是常见的孕期问题。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的数据, 在美国近10%的孕妈都被诊断为妊娠糖尿。同其他糖尿病患者类似,妊娠糖尿表现为孕妈的身体不能分泌和使用足够的胰岛素来分解血液里的糖分,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由于胎儿共享着妈妈的血液和营养,长时期的高血糖会导致胎儿过大而需要剖腹产、早产、会增加胎儿死亡或者新生儿死亡的风险,甚至产妇和宝宝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有更大可能患上糖尿病......
越听越感觉哪里不对,确定不是哪里出错了吗?
明明已经成功闯过了30周,明明平时都很健康的呀?
隔壁的阿花朋友圈的阿丽怀孕的时候不是都好好的吗?
为什么是我?
兵荒马乱,万马奔腾。
我向程序员队友求救,回复淡淡一句,“没关系,问问医生的建议吧。”
我内心的火苗正准备喷涌而出的时候,灵感一现,大概明白了他的“没关系”应该是想表达“不用怕”的意思。
冷静下来,理智告诉我,没错,现在最重要的的确是去征询专业的建议。
然而,情绪就像三峡开闸,倾泻而出。
我劈头盖脸地问,为什么是我?
—— 我们目前并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妊娠糖尿。
我内心的火苗再一次准备喷涌而出的时候,旁边传来队友淡淡的声音,我们要怎么做?
—— 当然有办法。
可能对于程序员来说,花时间纠结于为啥有bug不如尽快修bug。
不过医生说的没错。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承认,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就是怀孕期间,随着胎盘的长大,分泌的荷尔蒙有时会阻碍准妈妈们分泌/获取足够的胰岛素,而导致血糖浓度居高不下。但究竟为什么会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就和为什么我喜欢梁朝伟你喜欢张国荣一样罢了。
重要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并不会阻碍我们去发现治疗它的办法。
其实,绝大部分的糖妈是不需要采取药物治疗甚至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治疗的。通常情况下,根据准妈妈的具体情况,妇产科医生(OB) 会要求相对更频繁的监控胎儿的情况,并建议准妈妈去同内分泌科的专家医生和营养学专家沟通,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作息上下功夫。
而我的情况也是这样。
通常情况,到了3rd trimester,只需要在大约34-36周的时候进行一次B超。考虑到我的情况,因为妊娠糖尿的关系,为了避免有其他并发症在孕后期发生,OB决定让我每四周去做一次B超,以及非压力性测试(non-stress test)来监控胎儿的健康情况;随着预产期的接近而推进到每两周一次;最后三周每周一次。
我怀疑一切的态度又上来了,增加这么多次B超会对宝宝有影响吗?
美国妊娠协会(American Pregnancy Association)的信息同医生的答复一致: 正确专业的B超操作并不会对准妈妈及胎儿造成影响,目前也没有数据证明B超会对产后的妈妈及孩子有任何深远的影响 (long-term effects)。
与此同时,我也预约了内分泌科的专家医生。
预约当天先进行了一次血糖测试 (A1C test)。和以往的糖筛糖耐测试不同的是,不需要提前喝糖水。这个测试 (A1C test) 旨在检测我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浓度,是普遍用来测试糖尿病前期或是糖尿病的方法。这样可以得出结论:我的身体是最近产生的变化?还是这个变化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换句话说,我是不是已经有糖尿病前期的征兆?
幸运的是,我过去三个月的血糖浓度很正常。
不幸的是,鉴于我的糖筛糖耐结果偏高,医生建议我每天餐后要扎手指测血糖,并把我用餐的情况和血糖值详细记录下来去和营养学专家讨论具体治疗方案。
我眼前一黑,当时想到的只有容嬷嬷。
然而医生给我的专业扎手指套装跟我想象的相差甚远。
经过扎手指自测和跟营养学专家的沟通,整个治疗方案的核心是找出身体的血糖对什么最敏感,然后最大化减少它的摄入量。
营养学专家塞给我一大堆资料图表,“顺便”还告诉了我一些技巧:
拒绝甜食比如饼干蛋糕冰激凌。
用苹果代替其他高糖分水果。
全麦比普通面粉好因为消化速度慢不会一下子全部转化为糖进入血液。
花生酱是个好东西因为蛋白质搭配碳水化合物会使得消化速度变慢而减缓糖的转化。
好的脂肪 (单/多不饱和脂肪,mono/poly fat)可以适当摄入因为利于胎儿的成长发育比如坚果,适量的鱼,奇亚籽等等。
坚持适当运动尤其是饭后散步30分钟以上有助于减缓糖的转化。
掌握这些技巧,扎手指实验开始。举个例子,第一天早餐是两片全麦面包加牛奶,超了!那么第二天早餐试试一片全麦面包加牛奶,超了!第三天试试半片全麦面包加花生酱加牛奶,SAFE!那么这就是我目前身体能接受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是的,少的惊人。
遵照医嘱,我每天需要测试血糖至少三次:早晨起床空腹一次,及餐后一小时或两小时测一次。除了记录血糖值外,还要记录吃的食物作为参考。以下就是我记录的一部分,红色记号笔框出了超出标准值的情况,并且对超出标准值情况的摄入食物做了记录。
有了数据,一切就都明白了。
碳水化合物就是罪魁祸首!
但是完全不摄入碳水也不行!所以最终的摄入量就是在不停地扎手指实验中摸索出来。当然这个因人而异,有的糖妈只要忍住把汽水饮料戒掉就一切正常了。
最后的最后
宝宝出生体重7lbs 6oz,20.75 inch,健康声音洪亮。护士给他测两次血糖,一切正常。产后第二天我也被要求再测血糖,一切正常。产后三个月左右去内分泌科专家复查,再次检测过去三个月的血糖浓度,一切正常。
至于二胎是否还会变糖妈?营养学专家的回答很模糊。因为就她自身的例子来说,她的亲姐姐是糖妈,她自己一胎时也是糖妈,可是二胎却意外不是。尽管如此,她还是强烈建议二胎时应尽早做好膳食和作息管理,毕竟七分靠吃,三分靠运动!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