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美国的日增新冠病例数量正在下降,但每天仍有数十万人检测呈阳性。根据CDC数据,自两个月前Omicron奥密克戎毒株在美国出现以来,已报告了超过2800万例新增感染,截至1月22日,99.9%的新增病例都由Omicron变种导致。
虽然前期研究显示Omicron引起的症状相对轻微,但仍然有一个大问题始终笼罩着感染新冠的幸存者们:Long Covid(新冠后遗症/长期症状)。
什么是新冠后遗症/新冠长期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的临床定义:新冠长期症状/新冠后遗症通常在感染Covid-19发病后3个月后开始,并持续至少两个月,无法用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新冠长期症状可能是从超初发病起就持续存在,也可能是在是康复后新出现,症状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或复发。
常见新冠后遗症包括疲劳、呼吸急促和“脑雾”(认知功能障碍),通常会影响日常生活。另外,患者也可能有胸痛、嗅觉味觉失灵、肌肉无力和心悸等情况,甚至对肺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个身体部位以及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患有新冠后遗症。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Nahid Bhadelia称,到目前为止不同研究对病例的估计数字“大相径庭”,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对病情的定义不同,而且寻求治疗的人可能只是受影响的一小部分。据一些保守的研究估计,有10% ~ 20%的Covid-19幸存者患有新冠后遗症,而另一些研究称这一比例为50%。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以患者为主导的调查研究显示,患有新冠后遗症的人报告的症状范围有203种,涉及10组器官系统(下表),使得揭示其生物起源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研究人员认为新冠后遗症可能有几种亚型,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症状群和原因。
新冠后遗症分类及患病率 | |
新冠后遗症类型 | 平均患病率 |
全身 | 99.7 |
生殖/泌尿生殖/内分泌 | 62.25 |
心血管 | 86.04 |
肌肉骨骼 | 93.85 |
免疫系统/自身免疫 | 21.05 |
头、眼、耳、鼻、喉 | 100 |
肺/呼吸 | 93.03 |
胃肠道 | 85.50 |
皮肤 | 59.06 |
神经精神 - 认知功能障碍 | 85.43 |
神经精神 - 言语和语言 | 48.62 |
神经精神 - 记忆 | 72.81 |
神经精神 - 头痛 | 76.74 |
神经精神 - 嗅觉和味觉 | 57.60 |
神经精神 - 睡眠 | 78.58 |
神经精神 - 情感和情绪 | 88.25 |
神经精神 - 幻觉 | 15.42 |
神经精神 - 感觉运动 | 91.44 |
新冠后遗症的原因
自从2020年第一波病例后认真开始研究以来,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设来解释新冠后遗症的无数症状。早期的怀疑包括免疫系统减弱、广泛的炎症,甚至性激素水平低。
但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确定的答案。而免疫系统失调和病毒长期存在体内是目前主流的两种理论。重要的是,这两样并不相互排斥,而且很可能这两个因素都在起作用,并与其他一些机制相互关联。
在来自患者的压力以及对大量Omicron感染病例可能推动新一波新冠后遗症的担忧中,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争相了解新冠后遗症的原因以及如何诊断和治疗。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生理科学教授Resia Pretorius称,他的研究正在解释血液凝块在新冠后遗症中的作用。
免疫系统可能在新冠后遗症中起主导作用
免疫理论表明,Covid-19使免疫系统与身体对抗。重点研究这方面的Putrino认为,这可以解释心跳加速、头晕、虚弱和血液中的微凝块等症状。他的新冠长期症状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似乎有自律神经失调症,这是一种干扰平衡、心率、血压、温度和消化等过程的病症。Putrino与耶鲁大学免疫学家Akiko Iwasaki一起,正在研究长期症状患者的血液,寻找可能使自律神经系统失常的异常免疫反应的证据。
在急性和长期新冠患者的血液中观察到大量的微凝块,可能会促进免疫系统的反应。健康人的血块通常很容易分解,但患有新冠后遗症的人的血凝块会抵抗消化,并继续在整个循环中漂移。Pretorius的团队发现了隐藏在这些微凝块中的炎症分子,她认为这些分子可能会刺激自身抗体的产生。血液中的凝块会导致整个血管系统发炎,超终阻塞细胞的氧气供应,并导致全身出现一些列的问题。她表示“许多新冠后遗症的症状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一般的缺氧状态。”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使病原体保持一致--包括那些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病原体,如休眠病毒和常见的良性肠道细菌等。当它不能正常工作时,这些病原体就会行动起来并导致疾病。患者可能会从组织中清除新冠病毒,但免疫失调可能会让其他病毒和病原体重新激活,然后推动慢性系统。比如,Epstein-Barr 病毒似乎在新冠患者身上被重新激活。
这些病原体的重新激活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超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假设,先前感染Epstein-Barr病毒会通过刺激自身抗体的产生来驱动多发性硬化症,这是一种慢性疾病。Proal提出类似的机制可能在新冠后遗症中发挥作用。
长期不能清除的病毒也可能是罪魁祸首
Proal还在研究与病毒持续性相关的理论,这是另一个重要的新冠后遗症理论。正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超近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以在急性感染后很长时间内留在身体和大脑中,并且其遗传物质可以在症状出现后持续存在长达230天。无法清除的病毒通常不在血液中而是在组织中发现,这是研究和开发新冠长期症状诊断工具的研究人员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目前还不完全了解这些所谓的“病毒库”在体内的作用。Proal之前对肌痛性脑脊髓炎(ME,也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一种与新冠后遗症有很大相似之处的疾病,的研究表明,持久性病毒(在ME/CFS 的情况下,Epstein-Barr病毒)在急性感染后很长时间内可以对身体造成严重破坏。
在新冠后遗症患者中,病毒库可以继续直接伤害组织。它们可能会将病毒蛋白渗透到血液中,比如刺激形成之前所说的微凝块并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和进一步损害,又或者什么都不做。
有一个理论是,持久性病毒引起的组织炎症可以通过影响深远的迷走神经引发大脑的炎症。耶鲁大学Iwasaki教授共同领导的团队超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轻度Covid-19的小鼠的大脑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一些炎症分子的水平更高;其中一种炎症分子在患有脑雾等认知问题的新冠后遗症患者大脑中被观察到有较高水平。
新冠后遗症高风险人群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物理医学和康复系教授Kathleen Bell表示,许多人过去认为新冠后遗症只影响重症病人,但现在患者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有,其中一些人只患有轻症甚至无症状。早期的研究指出,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个人患上新冠长期症状的风险,比如部分抗体水平低、血液中病毒被重新激活,以及已有疾病,例如糖尿病或哮喘等。
超近的研究确定了超具新冠后遗症风险的人群。超近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小型研究指出,有四个因素可能会使人们面临较高的新冠后遗症风险:
- 在感染早期阶段,血液中新冠病毒RNA水平较高
- 2型糖尿病
- 重新激活的Epstein-Barr病毒(全球90%以上的人口感染该病毒)
- 存在某些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会针对身体的自身细胞)
其他风险因素可能包括IgM和IgG3抗体低水平和已患有哮喘等。
幸运的是,许多研究新冠后遗症的基础科研人员已经有了治疗和诊断的想法。Putrino称,他的病人中有70%~80%对强化自律神经康复治疗反应良好,这包括指导改善呼吸,然后进行身体锻炼。通过RECOVER,一个由NIH资助的全国性的新冠后遗症研究,Horwitz正在制定药物和疫苗清单以测试并通过临床试验。
预测Omicron后遗症仍为时过早,但科学家们持谨慎态度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Omicron变种是否会导致新一波的新冠后遗症病例仍为时尚早,因为自Omicron变种出现以来,还未到3个月。但纽约市西奈山卫生系统的康复创新主任David Putrino表示,我们没有理由认为Omicron后遗症有任何不同。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共同领导新冠后遗症研究工作的传染病医生Michael Peluso则表示,不同的变种是否会改变患上新冠后遗症的几率,是研究人员的一个基本问题。他指出,严重的初始Covid-19感染往往与谁有风险相关,因此“早期数据表明Omicron可能较温和,是令人鼓舞的消息,但显然还没有足够长的时间验证。”
尽管如此,轻度甚至无症状的Covid-19患者也会出现新冠后遗症。PolyBio研究基金会的微生物学家Amy Proal表示,“如果你说Omicron是温和的,但它并没有提到新冠后遗症。”她补充说,Omicron感染的症状似乎比较轻微,特别是在接种疫苗的人中。这可能是因为它能更好的躲避免疫系统,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提高了病毒留在体内的可能性。
Peluso指出,即使感染Omicron的人出现长期症状的几率变低,但现在如此大量的感染病例,意味着数百万人仍然可能患上这种疾病。“即使罕见,也会影响很多人。”
新冠疫苗接种可能有助于预防新冠后遗症
新冠疫苗接种似乎可以预防一些新冠后遗症病例,但目前还不清楚保护力有多少。疫苗有助于从一开始就预防严重的疾病,而且它可能有助于在病毒长期滞留在体内之前清除它。疫苗还能刺激免疫系统专门针对病毒,而不是在整个身体内提高防御能力,这可能会在其他地方造成附带损害。
以色列超新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完全接种疫苗的人若突破性感染新冠,报告的新冠长期症状少于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纽约大学朗格健康中心医疗创新和交付科学中心主任Leora Horwitz表示,这表明“一些抵抗病毒的能力对预防新冠长期症状是有帮助的,就像它对于急性新冠感染一样。”
(来源:Vox,封面图Credit:LYDIA ZURAW/KHN ILLUSTRATION/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