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影迷,2023年电影行业的回暖绝对是个好消息,今年在影院观看了二十多部中外影片。在年底之际,有必要对这一年欣赏的电影做一下盘点,说说我心中十部值得一看的佳作。在此声明,排名是分先后的,但是只基于个人的喜好,未必适合所有人的口味。
10.《星愿》
其实单纯从影片质量来看,《星愿》应该排不进我的Top 10;但是今年对于迪士尼是个特殊的年份:1923年10月16日,华特·迪士尼和哥哥洛伊·O·迪士尼投资3200美金成立了"迪士尼兄弟工作室"(Disney Brothers Studio),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迪士尼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巨鳄,旗下拥有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国家地理等子品牌。像我这样的八零后,几乎都是伴随着迪士尼的那些经典作品一路成长的。但是坦率地说,迪士尼近年来的作品水准直线下降,一直都在啃老本。
这部迪士尼百年主旋律大片也给我同样的感觉,整个剧本像是基于迪士尼乐园“Have a Magical Day”的口号AI速成的。《星愿》塑造了一个喜欢亲力亲为,贪恋权力的独裁者,力图通过掌控人民的愿望来提升自己的魔法。经过一番努力,小女孩亚莎找到了真正的许愿星,和伙伴们一起粉碎了国王的阴谋。
为了掩饰故事的单薄,《星愿》中加入了大量歌舞表演;影片里有不少迪士尼经典人物的影子,还有不少致敬的彩蛋,但是缺少了原创的精神。不得不承认,《星愿》的画面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采用的2D手绘与3D CG结合的制作方式令我眼前一亮,许愿星也设计得很萌,只是为什么女主角又是一个脏辫黑人少女呢?
我更推荐的是正片开始前播放的短片《迪士尼动画·筑梦100年》,8分钟的时间里汇聚了百年迪士尼的几乎所有经典形象,现在看来也没有感觉过时。
9.《拿破仑》
《拿破仑》可以被认为是雷德利对于受冷落的处女作《决斗的人》的一次弥补,但是此片的观感完全不是常规的传记片,雷导将此片的重点放在了菲尼克斯饰演的拿破仑和凡妮莎·柯比扮演的约瑟芬皇后之间的相爱相杀上,所以严格意义上这是一部爱情片。雷德利在影片里有意识地在贬低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除了和约瑟芬不平等的关系,还多次嘲弄拿破仑矮小的身材,拿破仑在战场上骑马砍杀时总是显得很笨拙。现实中拿破仑是炮兵军官出身,确实不擅长骑术,但是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和《拿破仑法典》在影片里完全没有得到展现。
影片结尾拿破仑在流放的圣赫勒拿岛离世,字幕一方面列举了拿破仑参与指挥的众多战役,但特意罗列了法军的伤亡数字,这点也令我费解。既然是战争必然会有伤亡,强调单方面的死伤数字,又意欲何为呢?
我甚至怀疑雷德利身为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授勋的英国爵士,在此夹带私活辱法了。
白寡妇版的约瑟芬皇后确实很顶,身上散发着迷人的贵族气质,难怪拿破仑拜倒在她石榴裙之下。但是影片冲突都建立在两人的风流轶事之上,略显平淡;最后高潮部分拿破仑因为未和约瑟芬生有子嗣而离婚,但这些儿女情长很难让我感兴趣。
华金·菲尼克斯贵为奥斯卡影帝,但是在片中的表现让人失望。电影里的拿破仑总是一副纵欲过度,打不起精神的样子,完全不是我心目中以草根身份最终成为法兰西皇帝横扫欧洲的征服者的样子。
当然影片还是有优点的,至少几次重要战役都各具特点,雷德利擅长的大场面营造并没有翻车。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法军和俄奥联军之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历史上拿破仑借此粉碎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称霸整个欧陆。电影成功地重现了拿破仑的这场巅峰之战,拿破仑利用地形优势依靠炮兵击溃了联军的进攻,被火炮打烂的冰面成了俄奥联军的噩梦,无数的俄奥联军掉入湖中淹死,场景十分惨烈。
8.《GT赛车:极速狂飙》
游戏改编成电影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游戏的剧情比较复杂,浓缩到两小时的电影中对于剧本改编要求挺高;另外,游戏中的动作场景往往更天马行空,未必适合在大银幕上重现。但是《GT赛车:极速狂飙》则不然,本质上它是一部体育电影,和其他的赛车电影没有太大的差别。《极速狂飙》的故事和《GT赛车》的游戏剧情没有太大关系,创作灵感实际上来自游戏玩家成为真正赛车手的传奇经历。
影片中,来自日产欧洲的丹尼(奥兰多·布罗姆饰)获得了日本高层的首肯之后,迅速成立了GT Academy,也就是GT赛车学院,并招募了第一批学员。玩家詹恩因为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被选中,而前赛车手杰克·索尔特成为了这批学员的教练。学员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学院的艰苦训练中脱颖而出,代表日产车队出战真正的职业赛车比赛。
现实中的GT学院是由日产和索尼出资,英国的Grand Central Entertainment公司制作的一档真人秀,从2008开始举办到2016年停办,一共培养出了22名职业车手,至今仍有不少曾经的学员在职业赛车领域中活跃。
影片的原型Jaan Mardenborough确有其人,是第三届真人秀的赢家,后成为职业赛车手,在片中还担任了男主角阿奇·马德基的替身。现实中詹恩虽然的确如电影中所说的有参加勒芒24小时赛事,但其实并不是替日产车队出赛,而是英国的Greaves Motorsport车队,并与刚刚提到的第一届赢家Lucas Ordóñez一同组队,最终获得了分组第三名。事实上,詹恩受限于日产赛车的性能和车队的规划,职业生涯受到很大影响,当然影片里是不会体现这些负面内容的。
其实不少赛车电影考虑到受众群,都会简化专业程度。虽然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自称是赛车迷,但是影片的不少处理还是比较业余。比如主角詹恩几次都是靠着主角光环一踩油门外道超车,这在现实中当然是不可能复现的。
7.《碟中谍7:致命清算》
《碟中谍7》麦奎里的导演将IMF的敌人设定为无所不在的AI。其实好莱坞影片中类似具备自主学习功能反噬人类的AI系统并不鲜见,比如“天网”、“鹰眼”等等。但是《碟中谍7》里的这一“智体”的设定让人有些费解。导演本意是想借助这一系统凸显世界各大利益集团的博弈,反映人类对于权力的争夺和贪婪。影片前半个小时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所谓“智体”的强大之处,但是后面大部分时间汤姆克鲁斯扮演的特工伊森亨特的真正敌人是AI代言人盖布瑞尔,为了加强两者的人物冲突,影片还设定盖布瑞尔是杀害亨特女友玛丽的凶手,如此亨特必将面对个人恩怨和拯救世界之间的困局,我反而没有感受到科幻电影中“坏AI”的那种压迫感。。
《致命清算》里亨特驾驶摩托车从悬崖一跃而下,在空中打开降落伞,险象环生。真实拍摄时,阿汤哥是在一个搭建的轨道上驾车跃起的,但是危险系数依旧很高。但是影片里给我呈现的感觉没有这么震撼,时间太短了,镜头很快就切回了格蕾丝的火车视角,略显遗憾。
更大的缺失在打斗的动作设计上,《碟中谍6》里阿汤哥与大超联手的厕所打斗成为了系列中的经典一幕,而《致命清算》里就少了这种拳拳到肉的感觉。还有威尼斯亨特和帕里斯的巷战,狭小空间加之昏暗的灯光,一场大战让人昏昏欲睡。只论动作,个人觉得不如《速度与激情10》。
《碟中谍7》给我的整体个人体验有点高开低走,主题曲开始前的二十分钟潜艇遇袭、沙漠恶战、面见基特里奇这几幕高潮迭起,可惜后面填充了大量不知所云的文戏和窠臼般的追逐戏码,让影片的后半部分结构非常松散,难道导演是想故意留力到《碟中谍8》?其实《碟中谍5》和《碟中谍6》讲述的故事都和恐怖组织辛迪加有关,也可以认为是上下集的关系,但是观影体验并没有这么割裂。
6.《闪电侠》
这次的《闪电侠》故事中,巴里(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用自己的超能力重返过去,以改变历史拯救自己的家人,然而他的所作所为也在无意间改变了未来。在这个新的未来里,佐德将军(迈克尔·珊农 Michael Shannon 饰)回归,并威胁要毁灭世界。巴里孤立无援,除非他能劝动一位非常不同且已隐退的蝙蝠侠(迈克尔·基顿 Michael Keaton 饰)重出江湖,并拯救被囚禁的氪星人——尽管这位并不是他所熟悉的超人。
可见主线依旧是一个时空穿梭的故事,但是DC和漫威的传统故事(如《复联》等)不同,巴里利用超能力回到过去,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平行世界,改变过去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所在的时空。各个平行时空有个交错的节点,改变节点的事物发展,会造成时空混乱,引发不可预测的结果。《闪电侠》片中借迈克尔基顿版蝙蝠侠之口,通过一份意面阐述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所在。
这个设定使得同一时空中出现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巴里,“闪电侠”巴里内敛克制,尚未获得超能力的18岁巴里玩世不恭,两人相处中产生了大量戏剧冲突,等于将闪电侠的成长历程浓缩到了一部影片里。这部《闪电侠》是DCEU里笑点较为密集的作品,这也要拜“真假闪电侠”的设定所赐。影片主题还挺暖的,巴里穿越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救被谋杀的母亲和遭诬陷的父亲,最后巴里和母亲相遇的画面令人动容。
除去这些亮点,影片的特效有点惨不忍睹,最后蝙蝠侠、女超人和闪电侠们大战佐德将军的大战草草了事,不少画面CG感十足。2亿美元的投入没看出效果,《正义联盟》也不过花了2.5亿美元啊。总体而言,这部《闪电侠》还是值得一看的,至少娱乐性足够;考虑到温子仁的《海王2》试映反响不佳几度延期,《闪电侠》有可能是DCEU重启前最后的辉煌。
5.《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
一度反乌托邦文学非常流行,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不少类似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比如《分歧者》、《移动迷宫》、还有最著名的《饥饿游戏》系列,四部《饥饿游戏》成了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的经典作品之一。
不过说实话,我个人到了第四部《饥饿游戏》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雷同的情节,被拖慢的节奏已经让影院里的我打不起精神来。但是《鸣鸟与蛇之歌》——《饥饿游戏》前传倒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故事依旧发生在早期的施惠国,但是主角变成了年轻时的斯诺总统。我们将在这部电影中见证斯诺,如何从一个心怀希望和怜悯的美少年,如何一步步被权力欲望所吞噬,成为一个暴虐的独裁者。
全片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导师”,“奖赏”,“和平卫士”,讲述了斯诺的三段人生经历的转变。斯诺被黑化的故事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政治惊悚剧,其中的初代“饥饿游戏”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这反而让电影的元素更加丰富。
我觉得汤姆·布莱斯的演绎还是值得称道的,成功表现出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女主角瑞秋·齐格勒最近因为歧视亚裔的举动而闹出了大风波,在片中的演技也有点相形见绌,总有些用力过猛的感觉。不过不得不承认她的歌喉确实不错,难怪会被迪士尼力捧。
4.《毒舌律师》
《毒舌律师》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了香港史上票房最高华语电影、香港首部票房破亿华语电影。男主演黄子华也曾凭借此片和先前的《还是觉得你最好》成功翻红。
吴炜伦虽然混迹香港影坛多年,但是之前的角色都是编剧,《毒舌律师》还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不过确实剧本非常扎实,讲述了律师林凉水如何帮助深陷杀女冤案的单亲妈妈,秉持公道重拾法律尊严的故事。
虽然我们能从此片依稀看到TVB全盛时期律政剧的影子,但是实际上是一部悬疑剧情片。观众要通过林凉水的视角,一步步拨开迷雾,找寻真正的杀人凶手。
遗憾的是,大陆上映版删减了曾洁儿和钟念华的大尺度片段,造成剧情有一些割裂,影响了观众对于作案动机的理解。
不过即便如此,底层人民能够得以伸冤的故事还是令人大快人心,体现了人民们呼吁公平正义的心声。
3.《芭比》
《芭比》的剧情不算复杂,在芭比乐园里,各种各样的芭比和肯每天都过着童话般100%完美的生活。但是某一天,芭比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突然她的一天不再一帆风顺,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甚至她的双脚也不再是完美的高跟鞋形。她必须前往人类世界,才能了解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回归正常。
我一度以为情节发展会类似于2021年瑞安雷诺兹的《失控玩家》,讲一个虚拟人物逐渐寻找到人生意义,成为真正的人的故事。但实际有所区别,经过一系列风波之后,芭比带着人类朋友回到了芭比乐园,却发现提前返回的肯已经让整个世界大变样。“肯”们成为了新的统治者,而“芭比”们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芭比带领大家激起了肯之间的内讧,趁机重新获取芭比乐园的控制权。预料中芭比和肯的大团圆结局并没有出现,芭比并没有接受肯,而是去到了人类世界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实影片的情节还是挺简单的,葛韦格想通过芭比视角借这部影片讲述女生如何克服人生中的各种焦虑,找寻生命的意义。片中将男性和女性完全对立了起来,用芭比乐园中女性占据的统治地位,影射真实世界里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正如结尾台词里所说“肯在芭比乐园获得的职位,会和女性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职位一样多”。乐园里肯们掌权了几天,就搞得一团糟,俨然是世界的破坏者。而美泰都由男性组成的管理层们假借支持女权,只顾售卖产品,实则消费女性。从这些桥段可见影片对于男性的态度。
也难怪外网影迷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有点两极分化,如此价值观必然引发某些直男的不快。其实芭比保持的完美形象不是也加剧了女性的容貌焦虑吗,看来影片对父权的解构和讽刺还是不够深刻。
除去影片观点输出的争议,《芭比》的娱乐性还是不错的。说实话,影片结构还是比较松散,充斥各种尬舞,有如宝莱坞影片。但是我还真喜欢看,高司令和刘思慕斗舞我能看一天。
2.《银河护卫队3》
《银护3》有多优秀,对比一下年底收官的《惊奇队长2》就知道了。
最近几年漫威宇宙的作品只顾着堆砌超级英雄,鼓吹政治正确,观感却怎一个尬字了得;《银河护卫队3》让我们见识到了久违的漫威的诚意。
火箭浣熊是银河护卫队中最具人气的角色,但是对于他的故事前几集的描绘少之甚少,而《银护3》终于补上了缺失的那片拼图。
我们终于知道火箭乖僻的性格源自于早年的经历,好友莱拉、大牙、板板的惨死让他对于世界总是怀有戒心。他会关心别人,但是总会刻意地隐藏这一点,是因为曾经失去朋友的过往。
他曾经十分介意自己不像人,厌恶别人给他加的各种标签,而《银河护卫队3》就是火箭找寻人生意义之旅。故事的高潮在火箭看到小时候关押牢笼上的名牌时,将所有动物伙伴都一一救出之后,这说明他已经能够坦然的接受自己就是浣熊的现实。
除了火箭,《银护3》也给了其他队员一个完美的归宿。如果你是银河护卫队系列的粉丝,也能够从细节里回想起前几部的温馨场面。所以,想看超英的,去看《速度与激情10》;想看家人的,去看《银河护卫队3》。
1.《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电影基本忠实于传记原著,只是诺兰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创作角度。如果是国人拍摄奥本海默的故事,必然是塑造一个伟光正的形象,讲述原子弹之父如何在一白二穷的情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贫瘠的新墨西哥州从无到有研发出原子弹,扭转了二战局势的故事,那就是好莱坞版的《横空出世》。
当然诺兰不会如此,他将《奥本海默》改编成了一部政治惊悚片。
奥本海默的一些重要人生经历依旧没有遗漏,但是贯穿影片主线的是奥本海默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数次审问的场景,而且这些场景被诺兰有意用黑白胶片拍摄。要知道之前黑白65mm胶片并不存在,柯达公司为了满足诺兰的要求特意研发生产了65mm黑白胶片。
黑白画面象征着客观视角,片中大多是对他不利的听证会现场,可以视为是奥本海默生涯中的至暗时刻。而彩色画面代表着主人公的第一视角主观场景,观众可以带入其中,体验奥本海默的工作和生活。
《奥本海默》依旧采用了诺兰最擅长的非线性叙事方式,但是碎片化的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不显著,所以并不会让观众太过懵逼。另外,采用这种方式也是为了铺垫结尾的反转。虽然这个反转不像诺兰之前的电影那么令人震撼,却也成就了这部政治惊悚片的完整结构。
观赏《奥本海默》时有两大痛点,一是影片90%的部分都是对白,情节发展也是依靠对白来推动的,中国观众需要紧盯字幕三小时完成观影,着实有点疲劳。二是出现的人物实在太多,脸盲的我经常会误解人物关系。影片阵容可谓是众星闪耀,堪称好莱坞版的《建国大业》。几位主要演员,基里安·墨菲,小罗伯特·唐尼,艾米丽·布朗特,马特·达蒙暂且不提,片中还出现了三位奥斯卡影帝,分别是卡西·阿弗莱克,拉米·马雷克和加里·奥德曼,不过这几人在片中纯属打酱油,有点暴殄天物。
影片对于奥本海默的一些细节的还原还是非常到位的,作为一个出生于富足犹太家庭的纽约孩子,奥本海默的前半生完全是开挂的一生。影片并没有花笔墨介绍奥本海默的童年,但是从一些细节可以领会到他的家庭背景,比如家里悬挂的毕加索的真迹。
求学经历也非常顺利,先后在哈佛大学、剑桥三一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伯克利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不同于其他着重于某些专项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奥本海默更像是个博学家,除了本职量子物理,他对于天体物理也有不小的贡献,在论文中预言了中子星和黑洞的存在,这也属于可以问鼎诺贝尔奖的重要发现。
此外,奥本海默还是个语言天才,精通八门语言。电影里面也有反映,学习仅六周即可用荷兰语做量子物理讲座。奥本海默还对印度梵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薄伽梵歌》。《薄伽梵歌》是一本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印度史诗,讲的是如何认知自我、克制欲望,达到清醒、超脱的境界。
在爱因斯坦和费米致信罗斯福,请求美国开始研发原子弹之后,美国陆军中将莱斯利·格罗夫斯力荐奥本海默担任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所以不同于不少人的理解,爱因斯坦本人并未直接参加美国原子弹的研究。原子弹的制造当然不简单,奥本海默虽然博学,仍有不足;比如数学计算和实验物理能力。所以奥本海默有时担任的更像是个项目经理的角色,需要利用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各种资源,还要在军方,政界,科学界三大势力之间协调。
奥本海默对于原子弹的看法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在三位一体核爆试验成功之后,对于是否对已成强弩之末的日本发动核弹攻击,几方阵营都有不同的看法。毕竟奥本海默选择加入曼哈顿计划,也是源于对纳粹屠杀犹太同胞行径的痛恨,他一直的目标都是纳粹德国。但是最终他还是坚定地支持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因为奥本海默本身是个颇为自负的人,可能奥本海默认为向世界展示原子弹的威力将是自己研究生涯的巅峰之作。
但是在见识原子弹对于日本的惨无人寰的伤害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180°的改变。不但阻止爱德华·泰勒研制氢弹,还尝试让美国放弃原子弹技术,成立国际组织来统一管理世界上的核武器。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惹恼了杜鲁门等一众政客,以危害国家安全为名剥夺了他的安全许可,使得奥本海默无法在原子委员会继续任职。
当然奥本海默并不是间谍,不过对他的怀疑也并非空穴来风。奥本海默的情人、妻子、弟弟都曾经是美国共产党员,自己也曾长期资助美国甚至西班牙的共产主义组织。据说直到奥本海默的科学家朋友们造访苏共,见证了苏联人民的真实生活之后,才让他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幻想。
奥本海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有一些恃才傲物,尽管在科学家这个圈子颇具号召力,但是难以得到政客们待见,在他们眼中奥本海默不过是研究超级武器的工具和棋子,这也最终导致了其余生的郁郁寡欢,诺兰的《奥本海默》就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从结尾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来看,还是爱因斯坦看得更明白更通透。
总结
简单罗列了10部个人觉得2023年上映的还值得一看的电影,可能会有遗漏;而且2023年年底还有几部我肯定回去捧场的影片,比如甜茶的《旺卡》、温子仁的《海王2》等,希望能给我更多惊喜。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