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们吃完烤肉,一时兴起去逛了逛书店,作为饭后的消食运动。去了一条从没光顾过的街道,书店就坐落在转角处。这些店大多都采用书籍+杂货/咖啡馆的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只贩卖书的店铺,更像是书店和杂货店或者咖啡店的综合体。虽然大型连锁书店找书很方便,但每次去都会直奔主题,少了许多偶遇的机缘。随性的游览这些独立小书店,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比如今天看到了一本1981年出的老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还有制作精美的伦敦主题明信片。装有迷你书的扭蛋机也很有趣,可惜里面没有扭蛋,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售罄。
前段时间和朋友们商议,决定录制一期关于书店的播客,于是读了吉井忍所著的《东京本屋》。书中,作者走访东京各地书店,记录下和店长的对话,以及在店内的亲身体验和所思所感。第一章介绍了位于东京中目黑的一家二手书店「Cow Books」,由松浦弥太郎和小林节正在2002年创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小林节正偶然在拉斯维加斯看到了「Win a cow free」的招牌,很喜欢标语的语感,就拿来用了。打开书店的官网,是极简风的设计,只有一头奶牛的logo
这家书店没有特定的风格,若非得说个风格,就是「松浦弥太郎风」,因为每本书都是松浦弥太郎读过,觉得有价值才推荐给读者的。每本书也都会经过仔细的清洁,虽然是二手书店,但没有二手书那种陈旧的气息。书店里除了书之外,还售卖咖啡,T恤等周边。店主介绍说,书店希望出售服务或者想法,能跟社区有更紧密的联系,而不单单只是从出版商那里进货而已。
虽然早已养成了用Kindle阅读的习惯,但书店和实体书对我而言还是不可替代的,或许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我最初的阅读记忆。我的启蒙读物是从报刊亭开始。从小就订阅《米老鼠》杂志,大概订了六年,陪伴了我的整个小学,不识字的时候总缠着妈妈念给我听。稍微大一些,能自己阅读故事了,但有些字还是不认识,就稀里糊涂的看下去。比如经常妄图抢劫史高治麦克老鸭金库的「庀兄弟」,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个字读「pǐ」。当时吸引我的主要是故事情节,和随杂志附赠的小礼物。记得有一期是竹蜻蜓,还有一期是可以黏在墙上的叫作「粘手」的玩具。上大学之后参加了一场时任迪士尼CEO的座谈会,结束后专门去找他闲聊,说我是《米老鼠》杂志的忠实粉丝。
到了初高中,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班上有一名女生不仅学习成绩很好,还拥有白嫩如葱的肤色,让我对她有种朦胧的感觉,既崇拜又暗暗的爱慕,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她的理科非常强,参加了物理和数学竞赛,也时常阅读《科幻世界》,于是我也开始订阅这本杂志。有一次,语文老师从她手里没收了一本《长安乱》,叮嘱我们不要过多的阅读课外书,然后看了那个女生一眼,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以她的成绩看一看是没有关系的。我从表哥那里借来了这本书,并且因此读了不少韩寒的作品,还接触到了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萌芽》杂志。至今仍大概记得在《萌芽》上看过《八分钟的温暖》、《返祖》。受到当时要频繁应对考试的影响,上初中的时候形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时午休时间一般都去校图书馆看书,在小本子上写读书笔记。如果没有记点东西会觉得很空虚,有种书白看了的感觉。至今读书都还带有一些功利心,一般不会漫无目的的阅读杂书。
和学校操场相隔一条街,有一爿小小的书店。进门满眼都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教辅书,但我觉得它们更多是一种障眼法。向后走几步,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说,我也是在那里接触到了九州的世界,已经记不清买了多少本《九州幻想》和九州系列小说了。在那家书店买的书,印象比较深还有《丝之屋》。当时首先吸引我的不是柯南道尔产权会的认证,而是译者马爱农、马爱新也翻译了让我十分喜爱的哈利波特系列。
家附近有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只有临街的一层。某个周末,在那家店里买了一本《福尔摩斯探案精选》,译者是梅绍武、屠珍。我总是在高中晚自习结束后,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阳台的书桌看这本书,外面树影婆娑,屋内灯光昏暗,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的伦敦。破案故事本身就很精彩,而且译者的翻译质量也高,再加上书里占据很大篇幅的西德尼·佩吉特的插图带来的沉浸感,让我从此迷上了推理小说。学校大门口对面有一家杂货店,我和朋友们晚自习的间隙经常去买可乐喝,我也就顺手买一本《推理》杂志。没有老师巡查的时候,我实在等不及回家再看,就在教室里看起杂志来。可能是耳濡目染了很多机智的侦探,阅读课外书的时候从没有被老师发现过。
上了大学,有了更多机会游历世界,很多旅程安排也和书籍有关,大部分是巡礼推理小说的圣地。推理小说的奠基人爱伦坡在波士顿出生,所以波士顿自然是不能错过的城市。去爱丁堡的时候,专门参观了柯南·道尔酒吧,里面挂满了西德尼·佩吉特的插图,将气氛指数拉满。同样在爱丁堡,还去了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时候经常光顾的大象咖啡馆,那里的番茄汤加面包的简餐很好吃。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居,我特意坐上火车来到了边陲小镇托基。虽然旅途十分漫长,但参观完故居和博物馆之后还是觉得不虚此行。
看过一部叫做《但是还有书籍》的剧,记录了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因为书店的存在,总会觉得眼前的苟且是可以承受的。在无聊的时候,面临挫折的时候,觉得被生活所困,还可以安慰自己说,「但是,还有书籍」。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