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值美本ED和EA的录取放榜,大家热火朝天讨论的学校也都是一些名气比较响的大U。与大U对应的还有一批规模很小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LAC)。说到LAC,大家一般对其的描述就是“小而精”。
作为一个马上要从全美前十LAC毕业的学生,今天想借创作新赛季的机会和“内行才知道”这个话题,和大家聊聊我对文理学院的理解。为了让文章读起来更简单,我就用Q&A的形式啦~
Q:相比大U,文理学院的信息相对较少,你为什么会选文理学院?
A:在我申请的那年其实文理学院已经不是过于小众的一个选择了,大家也都知道有university和college两个大分类。而我对很多学科都非常感兴趣,也没有想好自己未来到底要学什么,而且喜欢的学科跨度非常大,所以文理学院这种鼓励多元探索的氛围总体上比较符合我的预期。
Q: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关键词介绍文理学院。
A:学术自由&教授都是你朋友。
Q:你觉得文理学院一定不适合什么样的人?
A:其实我觉得没有“一定不适合”的人,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本科毕业就找到了商业咨询类的工作,有毕业就自己创业的,有毕业就去当码农的……这些传统意义上都是在大学校才有更多机会的方向,其实只要自己能抓住机会,在文理学院里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特别是在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好的文理学院,校外的很多机会其实也是平等的。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大型的校内career fair、各种校内组织的大型比赛、大型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等场面,那文理学院确实不会有。文理学院的这种活动还是略显寒酸的,和电影里的场面差距很大哦。
Q:说个现实点的问题吧!你觉得文理学院如果只上本科,性价比高吗?回国就业/实习好找吗?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和故事?
A:论及性价比,这个还是要看大家怎么看待什么是回报了。如果你认为校名光环换取来的一些机遇是一种回报的话,那文理学院(尤其在中国)很难给你带来这种回报。
在职场校名光环的重要性还是远低于个人的软实力,比如学习能力、工作态度、批判性思维、总结归纳能力等等。而软实力的培养无论在大U还是文理学院,都是得靠自己抓住机会,用大学四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培养的。我觉得留学的性价比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学校类型没有太大关系。
但是,如果你已经想好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并且决定只上本科的话,我觉得大U会更合适。因为在同一个专业领域内,大U的课程选择会比文理学院更加广泛,教授资源也会更多,加上大U的就业资源广泛,可以更好的帮助你在一个领域里垂直发展。
相比之下,文理学院对于知识面广度的追求会更多,从课程安排的深度来看,文理学院的上限会比大U低一些。但是文理学院的优势在于,你有更多的机会和教授进行一对一的研究,从而挖掘垂直领域的深度。
Q:另一个现实的问题,你觉得有没有哪些专业的学生是特别不建议就读文理学院的呢?比如cs/工科类学生就读(除了极个别lac)是不是还是比较弱势?
A:我个人觉得CS在文理学院里已经越来越普遍了,教授资源和排课近几年也越来越多,因为有太多其它领域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
如果本科之前已经是大佬了,大U也许更加能满足大佬们在专业领域的追求,就像我在之前一个问题里提到的,大U的资源会更加丰富多样。
如果是偏向商业分析类的同学,本科拿统计、经济、数学类的专业都是没有问题的,在文理学院可以利用强大且紧密的校友网络帮忙找工作,但是大型的校内招聘会什么的是很少见的,校内竞争肯定会比大U小,但是资源也会比大U少。
如果本科希望就读偏向创业、管理、金融类的商科方向,那么大多数文理学院可能都比较难满足了。
工科类的其实现在不少文理学院+大U的合作项目,类似于3+2拿本硕文凭的工科项目可以考虑。想要读医学院和法学院的同学在文理学院还是挺多的,学校也会给你安排相应的顾问,帮助你一起安排课程。
Q:去到文理学院后,有哪个点和之前的认知有很大的落差?
A:我曾经以为我去到一个乡村小镇在一个小学校念书的生活会是非常惬意非常悠闲的一件事情,比如周末的上午坐在街边的咖啡馆,看看书,看看风景……每天忙到连轴转的时候我才醒悟,压力在哪里都有。
我曾经以为小学校就不用抢课了,结果直到大四fall term,我才第一次全部选到想上的课。其实这些也不是特别大的落差,惊喜反而倒还是挺多的,总体上跟我来学校之前想的都差不多,也是因为之前了解得比较充分吧。
Q:你同意文理学院“小而精”这种说法吗?你觉得这其中“小”和“精”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直接影响?你有从中直接受益吗?
A:我认同这个说法。“小”意味着课堂小,生活环境小,你和周围的人有更多的互动,和教授的交流机会特别多,和教授单独聊天一两个小时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同时日常生活的圈子也小,但未必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毕竟一点小事一下子就传开了。不过我挺喜欢小圈子的生活,尤其是在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少想很多事情,也很容易交到几个真朋友。
“精”意味着很多事情相对而言质量会比较高,尤其是教学质量。因为课堂小,教授上课更加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很多intro课也不过三十多人,上课就很容易被教授cue到。
所有的课都是教授本尊来上,不存在助教带课质量下降的风险。此外,如果你很想学某些东西,但学校并没有这门课,你也可以去问教授能不能带你做independent study,教授愿意的话,相当于直接享受一对一的授课。
我过去和一位历史教授一对一上了两个学期的意大利语(后来就跟他带的项目去意大利学了一学期历史),下学期又要和一位心理教授一对一研究童年创伤对大脑的影响啦。
此外,文理学院很多教授都会有自己的研究项目,因为没有研究生跟着他们做,他们就直接从本科生里招。文理学院的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跟着教授做科研的非常常见,有些大一点的实验室可能会招10个人左右,也有些科研项目是一对一给教授当助理的。
这些工作都是让本科生从头开始学习做科研的机会,教授们也非常愿意给过去没有经验但充满热情的学生一些机会。
Q:有一种说法是“文理学院是有钱人去的,不需要考虑就业问题,只要接受贵族教育”,你认可吗?
A:每个学校都有那么些有钱但无所事事的人存在,他们也许不需要考虑就业,但他们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在真正接受教育,这和学校类型依然没有关系。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早就不是“贵族教育”了,博雅教育的精髓在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发展的学生,同时拥有跨领域的快速学习能力。
文理学院里的同学其实也都很愁工作的事情,整体感觉上找工作没有那么积极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文理学院的学生人数远少于大U的人生,第二是文理学院里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打算要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尤其对于科学、社科、文科、理论方向的同学来说,本科阶段找工作并不是很必要。
Q:你觉得文理学院之间有什么共性?
A:师生比大,跨领域general education的要求高,每一个学生从学校/教授/职工那里得到的关怀更多。
Q:读了文理学院之后有没有哪个点让你特别羡慕大u的同学?
A:大U因为人多,周围吃的喝的玩的真的好多,食堂种类也好多(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学校食堂很差,我们镇上对面一个LAC的食堂就超好吃)。
大一的时候还在考虑找工作,好不容易迎来一年一次的career fair还在镇上的另一个college里,骑车半小时过去全是上坡,到了之后衬衫背上都湿透了……那次真的很羡慕不少大U的同学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参加career fair啊。不过有些文理学院(比如加州五校联盟)在这方面就会好很多,人家一起玩就真的强很多啊!
Q:文理学院能够给你提供什么资源,其中哪些是和大u有差异的?
A:我觉得最重要的资源以及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和教授的互动上。因为师生比很大,教授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教学而不是研究基金,所以大多数教授教书都很认真努力,课后也非常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和教授的交流不单单停留在学术上,也经常会聊生活里有趣的小事或者困惑的地方。
我现在和大一上的舞蹈史课的教授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每学期都会跟她约时间聊聊对方的近况,我在感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也会去找她诉苦,她除了倾听和安慰,也会尝试给我指明一些方向,告诉我谁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到我。
包括我前面提到的,遇到了我想学但学校不offer的内容,我就去找教授做independent study,教授每周跟我meet两次,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见面的时候一起讨论论文。
同时,我现在是两个心理教授的research assistant,学期内跟着教授一起读论文、设计实验、做实验。
我大一的时候,其中一个教授给大家群发邮件宣告天下他要招RA,我当时只上了一门intro课,也没有任何科研经验,向教授表达了我炽热的心,通过了一轮面试之后,就被教授招进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经历直接改变了我的学术轨迹,曾经我是准备电影专业的,但后来就爱上了呆在心理实验室的感觉。
我们学校还有很多off campus program,都是学校教授带着十几二十个学生满世界跑。我大二的春天就和历史系的一对教授夫妻以及我们学校的二十多个同学一起,在意大利呆了将近三个月,看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教堂,学习中世纪历史。回来后,教授也经常会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拉拉家常。
在大U这样的情况一定也有,但在文理学院里,和教授成为好朋友好像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需要额外花精力,一切都很自然。
Q:如果让你给一个想读文理学院的学生提供三个最重要的因素让他在做决定前最后考虑,你想提哪三个点?
A:1. 你愿不愿意去尝试那些你从未尝试过的领域甚至你不愿面对的领域?比如你是一个学数学的,你是否愿意去上文科或艺术类的课来满足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2. 是否向往喧嚣的大都市?是否耐得住寂寞?大多数文理学院的地理位置非常村,没有车的话活动范围也比较有限,周围吃喝玩乐的地方相对大U一般会少一点,这些会不会让你感觉闷的慌?
3. 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好了未来要做什么?是否还想横向探索?如果想好了方向,是想要在这一领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和选择,还是同样希望扩大自己的认知面?
Q:你觉得文理学院的缺点是什么?
A:和大U相比,所有的资源都缩小化了,尽管很多东西变“精”了,但是相对更小的校友网络、更小的career fair、更少的教授、更少的课程还是既定的事实。虽然我觉得这些并不会影响我上学的体验,反而还有一种更加朴实和真实的感受,但如果这些是你介意的,还是要多加考虑。
直接影响到我的一件事是,比如心理学,每个领域基本上就只有一位教授,相对应的课一般也会由该领域的这一位教授来教。如果某一位教授教学的名声不太好(比如过于严格、讲课逻辑不清、作业量过大、考试变态难等),但这个领域的课你又想上或者非得上的话,就会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硬着头皮上吧。
Q:文理学院的申请难度大吗?相比大U你觉得他们更偏爱什么样的学生?
A:我个人觉得文理学院没有大U看标化,文书以及和学校的联系更能加分!我的申请中文理和大U基本都是一半录一半拒,所以我觉得难度可能差不多。文理更看匹配度,看你对于博雅教育是否认同、对学校的了解是否足够、你对这个小学校的衷心程度等。
如果和在校生或者毕业生有比较强的联系的话,也会有加分。我觉得文理更偏向在某个方面(不一定是学术)很有特色的学生,以及想要尝试不同领域、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如果参加的这所文理学院的夏校,并且表现不差,会加分很多!
Q:在做school research的时候你是通过哪些点来初步判断一所文理学院的实力呢?
A:通过US News文理学院的排名还是很能看出这所学校的综合实力的,但是你具体要说第七名和第十名的学校有多大差别的话,我觉得就没必要了。
文理学院之间其实还是比较像的,可以看看你想学的领域在这个学校是否offer、学校比较厉害的专业、地理位置是否超出你的预期、学校周围环境、安全程度等等。学校的官网、学长学姐的公众号/YouTube频道、知乎回答等都是很好的一手资料。
Q:当你最终选择去文理学院的时候,你的父母是什么态度?有反对吗?你是如何说服他们的?你有什么沟通的小技巧吗?
A:我父亲稍微嘀咕了两句,被我母亲怼回去了。父母总体上觉得在选校这方面,他们自己知道的不如我知道的多,愿意相信我的选择,毕竟是接下来要呆四年的地方,他们更希望我选择我喜欢的地方。
如果父母反对的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一些文理学院的好处、你为什么适合文理学院、毕业生的去向等等,也要让他们理解和相信你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Q:你的亲戚问你在哪上学的时候,你是怎么介绍的呢?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A:“你去哪里读大学了呀?” “***学院,在明尼苏达州” “明尼苏达在哪里呀” “五大湖边上,在美国中部,和加拿大接壤的” “那是不是很冷的呀” “是啊 我们最冷的时候……” 对话基本就这样继续下去,大家的关注点就被转移到了明州的气候上。
其实如果自己不去特别追求被人夸赞的那种优越感、不去在意自己身上散发的名校光环的话,也就不会过于在意别人的反应啦。感觉除非你在哈耶普斯,亲戚们可能会惊叹很久,其他的可能吃完这段饭也就忘了。但是如果碰上那种超级讨人厌的亲戚,应付几句过去就好啦,说了他们也不懂嘛~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对准备申请、正在申请、或者为孩子考虑大学的朋友们有帮助哈哈。以上也都是我的个人见解,有不同的体验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