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本书叫《关键期关键帮助》,作者李跃儿,是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她创办了在北京很有名的李跃儿芭学园。
听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新手父母很有帮助,对于想科学育儿的父母更是非常好的研读素材。它主要讲的是根据孩子0-7岁的不同特点,家长应该怎么去引导和帮助孩子。总结一句话其实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给予孩子关键期关键的帮助。
在听书的过程中,作者讲到的一个例子我印象特别深刻,说有一个2岁多的孩子去摁电梯,因为太矮够不到,非常沮丧地哭起来,大人说抱他去摁,孩子拒绝,大人提议说给他搬个凳子,孩子拒绝,总之就是哇哇大哭,必须自己摁。
这个例子我之所以特有印象,是因为想到3岁前的墩儿哥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这让刚生完球妹、努力恢复身体和平衡带孩子的我苦不堪言。在书中,李老师称之为执拗期(2-3岁),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表现得不可理喻。
也许在家长看来,这就是孩子无端撒泼、不乖的一种表现,但实际上这是“孩子将研究重点从物质表面转向物质的功能、事与物的关系”的一个过程。“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法则还不能理解,但又有强烈的兴趣,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但却屡遭挫败”,所以孩子们才会大哭。
在这个执拗敏感期,虽然孩子和家长都不好过,但经过多次碰壁的孩子会逐渐懂得事物之间或事物与人的关系,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陪伴孩子成长,家长要做足功课。比如看到孩子遇事大哭,家长通过学习知道2-3岁孩子会经历执拗期,他会不可理喻地哭闹,这不是他的错。家长要知道其中的原理,并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应对和引导。
我们要倾听孩子,调动同理心,说出他们的感受(比如“你够不到电梯按钮,很沮丧还有些生气,所以你在哭泣”),耐心的等孩子发完脾气,温和地告诉他们“有些事就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没办法改变”。慢慢的,孩子就会接受事物的运转方式,执拗的情况也会改观。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调动同理心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孩子是非常好的观察者,家长细微的不耐烦都会被孩子捕捉到,即使说得再好听都没有脸上真诚的笑容和大大的拥抱有作用。
来自绘本 when I feel sad
前段时间看到樊登读书的一个视频,樊老师分享了一点他在育儿中的心得:说我们在教2-3岁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会教什么呢?也许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名词,但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家长其实应该教孩子大量的情感词汇。
这样的说法我真的非常赞同!对于孩子来说,学会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发生事情时不是一味地哭泣,而是能准确的表达自己、寻求帮助,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后才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因为有注意在孩子情绪认知方面下功夫,所以我在搜索中有关注到香港教育大学儿童与家庭科学中心。它们有一篇文章讲到如何帮助和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对话是非常好的例子:
孩子:「小明不能來參加我的生日會!」
家長:「小明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不能來你會不會感到失望?」(猜想孩子感到哀傷,並進一步用較為準確的「失望」,去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孩子:「他答應會來的!現在又不來!」
家長:「你覺得他說話不算數,感到憤怒了?」(發現孩子原來感到憤怒)
孩子:「對啊!我覺得很憤怒很憤怒!」(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認識到原來自己感到憤怒)
我来总结一下:
1.首先家长要扩充自己对于情绪词汇的认知(有没有觉得自己在描述时除了“高兴”、“难过”、“沮丧”、“兴奋”也想不出其它词……)
2.所以下面分享的有关情绪的中英文词汇和宝贝们一起看,对照着表情一起去感受
3.事情发生时永远是最生动的亲子时刻,就像上面的对话例子,家长要试着去体会孩子的情绪,并将他的情绪准确描述出来,孩子才会去模仿运用
4.孩子会准确表达情绪了,才会更好的控制情绪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套绘本,是The Way I Feel系列,和孩子们的沟通,任何时候都是从书籍和游戏入手,并在日常生活中让他加深印象。
这只是其中的4本
这套绘本很好,列出了情绪来临时的一些场景和现象,并将解决办法告诉孩子。
来自绘本 When I Feel Angry
最后我想用绘本中的一句话结尾,“When I feel worried, I know I won’t stay worried”,有情绪是正常的,但它会转瞬即过。这句话是说给孩子的,又何尝不是说给我们听的呢?在这疫情期间,如何面对与化解这些让我们焦虑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
和姐妹们共勉。🤗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老母亲正在同时满足俩娃必须要亲自下楼梯的需求😄 @La_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