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Pre-school经验(上) 蒙特梭利学校是什么?

寻找Pre-school经验(上) 蒙特梭利学校是什么?

charlenetu
charlenetu
4.42万 浏览

為了給Robbie選擇Pre-school

我和羅比爸最近可是狂做功課

就是希望給他安排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在美國和台灣有一個很特別的差異

台灣大部份的孩子就是在家裡或是保姆那邊一路長到3歲

接著可以進入幼稚園一直上到5~6歲左右,就直接銜接國小一年級了

在美國,孩子正式的入學教育是從幼稚園 Kindergarten開始,大約五歲

在幼稚園之前,是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孩子要去學校

父母可能會因為工作無法照顧小孩,或是望子成龍「自費學習」的概念

選擇送孩子去day care(出生3個月~半年左右)

或是所謂的pre-school(2.5歲或3歲以上),就是幫助孩子順利接軌「幼稚園」

讓孩子從小就了解學校是怎麼樣的環境,除了學習一些生活技能之外(穿衣服、做家事)

就是讓他能夠配合學校的規矩、作息、並且藉由學校安排的活動刺激小腦袋的發育

那當然,這些都是要自費的

會在家裡一路玩到五歲才去上幼稚園的孩子仍然大有人在

西雅圖這邊有非常多的大型科技產業

Amazon、波音、Microsoft、、、總部都在這邊

也因此有非常多的華人、印度人的就業機會

全世界最會念書或是賺錢的種族   除了猶太人之外也就是華人和印度人了

所以連帶著這邊的學校都非常好

極好的pre-school要排隊到半年一年才能入學都是常見的事情

並且,這些學校都很大牌的~

不僅要面試孩子,也要面試家長。甚至還會要求家長繳交一疊厚厚的「申請書」

彷彿研究所交論文一樣....非常麻煩

聽到朋友紛紛提醒「看pre school要趁早,否則排隊排不進去」

嚇得我們明明是Robbie三歲才能入學,提前一年多現在就開始準備~~~

我和羅比爸也是去年才搬回美國

所以還真的什麼資訊都很少

偏偏羅比爸工作繁忙,而羅比麻本人看英文實在是頭很痛

只好瘋狂騷擾朋友們,逼問前人已經做的功課

再用這個為基準來多方打聽~~~

在我們選學校的優先順序呢,一開始並沒有把「中文學習」當作是一個非常必要的考量

羅比爸在北京學習的中文是簡體的、拼音法

而我可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女性,我當然學的是繁體+注音

羅比爸認為學簡體就看得懂繁體,而拼音更是現在世界的趨勢

光是我們自己家的中文環境就夠複雜了

所以希望暫時不要把這個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當然,遲早還是會希望他學會中文

不過~這件事情也得順手推舟因材施教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有語言天份,也能從中找到樂趣,那當然要努力提供這樣的環境讓他學習。

像我自己就是語言學習很慢的人,加上我媽媽自己是英文老師,從小我就有痛苦的學英文經驗,所以大學拼了個好成績,但是一畢業就忘光光。要不是之前在外商公司工作,加上認識了羅比爸之後想再多努力一些而找了家教來學習,否則來美國真的是很辛苦啊~

話題扯遠了,總而言之我們是希望觀察Robbie的語言使用狀況

在家裡多使用中文,也給他大部份都是中文的書籍

如果他有興趣,當然會鼓勵他多學習一點

甚至是寒暑假來台灣當交換學生

其實我們住的西岸華人多

所以不乏學校提供中文教學的課程

甚至有些學校(Language garden、Jing Mei)就是雙語學校

只不過說中文的學校選擇當然還是比較少

在距離還有教學的綜合評估之下,我們就沒有把這樣的學校列為優先了(當然還是會找機會去拜訪一下)

在美國,現在最流行的兩個教育方式

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Montessori蒙特梭利,另一個就是Waldorf華德福

這兩種「教派」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作風

今天先記錄一下我對蒙特梭利的了解吧~~

================================

Montessori蒙特梭利 

已有百年歷史的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法(Montessori education)是由義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1870-1952)發展起來的教育方法。她在1907年創立第一所專收工人階級小孩的「兒童之家」,引導孩子從生活中學習,成功改造橫行街頭的小霸王,使其變成獨立自主、有自信的孩子。蒙式教學法因而為人所知,後來被推廣到全世界。

蒙式的教育理念

1. 兒童獨立性的尊重: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師長千萬別「指揮」或「命令」孩子,要讓他自己指揮自己,自己聽從自己的命令。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兒童就能自然的活動他的筋骨,健康的身體隨之而至。

2. 肅靜與活動: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且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強調兒童主動探索,並著力於設計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和教具,讓兒童藉由具體操作來學習,不只是聽講。

3. 精神勝於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學生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應該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唯一必須人為的就是設計或製作許多教具,甚至鼓勵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操弄,就是對兒童最大的尊重。因為蒙特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師,就是兒童本身。

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傳統教育強調「群性」,而蒙氏注重「個性」。蒙特梭利在1932年向英國的蒙特梭利學會發表的文章當中強烈痛責孩童受束於大人,比奴隸及工人都不如。蒙氏畢生心血強調:「解放兒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兒童個人自由,應列為優先考慮。」

4. 童年期的秩序感:蒙特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認為孩子的房間或遊樂場一定亂七八糟,把玩具或紙屑丟的滿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當頭疼,並認為這是孩子的嚴重教育問題,想辦法要及早培養孩子整齊清潔的習慣。然而蒙氏相信,小孩之所以無法將屋內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以上參考自wikipedia)

================================

我們參觀了蒙特梭利的學校,也仔細了解校長詳盡地介紹

加上我上網研究了一下,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有下面幾條

裡面也備註了這次參觀我所學習到的蒙式精神~

不過這些是我自己的解讀啦~哈哈

1. 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在蒙式教學裡面,非常重視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也會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大人一樣。老師和孩子的對談中並不會有許多的「命令」和「教育」口吻。包含老師和孩子對話的時候都會蹲下、平視孩子的雙眼,給予「建議」,並且詢問「孩子的意見」。

當然,這個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並不是讓孩子無限上綱、好像孩子是「一家之主」的老大地位,而是在有限度的範圍內提供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了解孩子的需求、傾聽孩子的決定,也讓孩子因為自己可以做主而建立自信心與安全感。

參觀的過程中有一個5歲的小女孩趴在階梯上面畫畫

校長經過的時候也只是開心的問候他,並帶著我們繞過這個小女孩

因為這些孩子想要在哪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被尊重,沒有「應該」要怎麼做,只有「他希望」怎麼做。只要他的行為沒有脫序,都會被老師接受。

2. 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蒙特梭利最著名的就是開放式的教室,每一間教室都沒有用一扇門阻隔。教室中並沒有排排坐的桌椅,而是大片的木頭地板、佈置得像「家」一樣的空間。所以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穿梭在教室中,隨心所欲取得自己今天想要學習的教具

蒙特梭利希望家長和老師應該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

讓孩子自己決定今天想要學習的內容

在我們參觀的時候,孩子們有的盤腿坐在地上、有的坐在小桌椅上

每一個孩子都全神貫注操作手上的教具

像是字卡、積木、數字等等

圖片來源:http://montessori4autism.org/iii-ingenuity-of-montessori/montessori-benefits-for-asd-students/freedom-of-movement-liberty-within-limits/

蒙特梭利認為當孩子具有主動學習的精神時,才會把東西學得好

所以當孩子正在使用教具的時候,除非有問題舉手了,老師才會輔助

並不會從頭到尾跟在孩子身後為他糾正或是引導,全部都放手讓孩子自己玩

那當然有些媽媽會煩惱,那孩子怎麼會知道拼字拼錯了?算數算錯了?

這些老師手上都有答案,當孩子操作完畢的時候可以舉手讓老師回來看看哪些地方做錯了

而對孩子來說,透過自己學會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才會忘不了而印象深刻,更有成就感

當然校長也有告訴我們,老師還是會從旁觀察

如果說某一個孩子長期下來只固定操作某些教具,老師也會適時地引導他

推薦他練習別的教具,但是這也是建議並不是強迫,畢竟這是充滿自由的教育方式

培養孩子「主動」,是蒙特梭利很重視的環節

主動學習、主動做家事,才不需要父母一直為他安排事情,也因為主動,才能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

教室圖片參考:http://www.peacefulpathwaysmontessori.com/description.htm

3.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什麼是兒童的敏感期?

其實就是指蒙特梭利學校長期對於孩子的觀察

去評估孩子到了哪個階段會是某些能力的爆炸成長期

蒙式教學法就是利用這樣的「順勢而為」

在該引導的時機對症下藥,多鼓勵與栽培

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例:一般的孩子平均在2~3歲是閱讀能力的萌芽期,而到4~6歲則是閱讀水平成長最快速的年齡階段。

蒙特梭利學校會掌握這個關鍵時期,多鼓勵孩子閱讀、並培養閱讀的興趣,通常到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都已經可以順利閱讀小學二三年級的課本與刊物了。

4. 混合年齡教學

這也是蒙式教學的一大特色

我們參觀的時候,觀察到每一個班級平均都會有3~6歲的孩子

年齡分佈都一樣、性別也都有安排過

所以每一個班級的孩子在年齡和性別的比例都差不多

校長告訴我們,蒙特梭利鼓勵3~6歲的孩子在同一個班級

形成一個迷你社會

年紀小的孩子會觀察大孩子的學習、也能刺激自己的進步。會希望學習模仿哥哥姊姊們~

剛開始我會覺得,那大孩子怎麼辦?大孩子不就很吃虧學不到東西?

校長告訴我們說,大孩子在這個空間裡面要學習的已經不只是技能

而是學習當一個哥哥/姊姊,有責任感與榮譽心,照顧新來的小朋友、鼓勵年紀小的孩子

甚至教他們一起合作完成一個工作,培養領導能力以及他們對他人的關注與關心

5. 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智慧的部分,蒙特梭利學校發明上千種教具讓孩子體驗

這些教具不只是拼圖、填鴨等教學而已

每一個教具都有功能以及指標上的意義

比方說,這些教具透過「操作」就可以讓孩子認識加減乘除的概念

美國沒有KK音標這種東西需要死記,所以老師使用不同的字卡帶領孩子認識「自然發音」法

透過感官上不斷操作的體驗

也幫助孩子對於歷史、地理、藝術、數字、空間、拼字、科學、自然等學科都有一些根本上的認識

並且鼓勵讓孩子動手去做實驗、去查資料、去觀察 

它讓孩子能夠像電腦一 樣把所有自己辛苦得到的知識儲存起來。

當孩子大一點正式進入幼稚園或小學的時候,已經無形在這些練習當中產生了理解,孩子能夠靈活使用這些知識,而不會死記 

聽起來很奇妙,但是真的網路上有許多媽媽都很訝異孩子突然間對於算數、語言、四季、還有物體的形態、動力速度、天文等等有一些基礎的認識

這些學習因為都是孩子主動地了解,所以特別根深柢固而且具體

圖片來源:http://www.twinparks.org/blog/2012/07/26/montessori-museum-modern-art/

而品格的部分更不用說了,我看網路上面好多媽媽都大推孩子在家裡面「主動做家事」

參觀學校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是一個開放的大空間

每間教室都沒有門,但是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孩子尖叫或奔跑

教室裡面維持安靜的秩序,每個孩子都帶著微笑操作手上的教具

看到師長都會打招呼問好

校長告訴我們,蒙特梭利的老師都受過嚴格的訓練

從自己本身就能夠示範「謙卑與尊重的態度」

將孩子引導為一個重視禮儀、好修養的紳士淑女

所以交談的聲音、談話的禮貌、用餐的禮儀、吃完飯必須自己收拾餐具、大家分工合作將桌子擦乾淨等等

都是必要的學習內容

6. 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曾經聽說過,蒙特梭利教學法創始的時候其實是針對那些「有學習障礙」的孩子而設計出來的內容。蒙特梭利注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與學習速度,所以並沒有制式的課程表。

從小我在台灣接受的就是填鴨式的教育

從早到晚都是學校安排的課程,有月考來評估這個月學習的進度與內容

而蒙特梭利完全不是這樣的

因為沒有課程表,所以老師和家長並需花更多時間關注孩子對什麼樣的學習內容有興趣

比方說孩子對語言文字特別有興趣,老師就會推薦給他更多更有挑戰的拼字遊戲

因為每個孩子的興趣和學習速度都不同

pre-school重點並不是讓孩子學習到多麼高深而複雜的知識

而是讓他們在玩樂、操作的時候,同時培養這些基礎的概念

重點是讓他們由內而外的喜歡上主動學習

7. 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前面有提到,蒙特梭利認為老師和家長都是觀察者、引導者的角色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就是「follow the child」,意思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學習,而家長及老師只是跟隨孩子的個人意願,並且在適當的時機推薦他「還可以學習些什麼」

讓孩子練習為自己做決定、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老師和家長其實不需要亦步亦趨的教孩子

因為他在不斷的重複和錯誤中總會找到答案

而這個找答案的過程也讓孩子更容易過目不忘,而且還有成就感

8. 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在蒙特梭利學校,所有的櫃子、桌椅、教具,不論是材質還是大小、高度

都是為了孩子量身打造

包含小冰箱、小水槽等等,都是孩子不用墊腳而可以輕鬆搆得著的位置

所以孩子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面具有主導性,不需要老師或是別人的幫忙

也可以完成所有他必須做的工作、以及想要學習的內容

另外,教具的部分有提過

蒙特梭利有上千種教具提供給孩子練習操作

這些教具共分五大類:「日常生活」、「文化」、「語文」、「感官」與「算數」,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今天想要練習的教具,來進行「工作」,從練習中獲得專注,從完成工作中學到負責與自信。

另外,老師也會提供各種生活上面的體驗,讓孩子可以透過實作來成為一個「小大人」

當天我們參觀的時候就看到戶外有一個大木桌,上面有一些兒童使用的鋸子

據說老師最近正在教小朋友認識鳥類

並且帶著他們一起用木頭蓋一個真正的「鳥屋」

光是想像就覺得好好玩呀~~

9. 摒除獎懲制度

這個部分是我覺得亞洲父母最值得學習的

在我們的觀念裡面,只要孩子完成了一件「他應該要做」的事情

我們就會舉家歡騰,用各種高八度的戲劇化聲音來誇獎他做得有多好、多棒

希望鼓勵他未來也繼續做

像是Robbie每天把玩具收好、或是把一碗飯吃光光

媽媽就會歡欣鼓舞的一直誇獎他好棒

更別提當他完成了一本貼紙書、完成了一張拼圖~

媽媽更是用可以媲美金馬獎影后般的演技,告訴Robbie說他有多麼厲害、媽媽有多麼驕傲.........

這些都是蒙式教學不鼓勵的做法

他們認為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那是他的責任,他本來就應該要做,沒什麼好值得誇獎的

而學習也是一樣,當孩子從練習教具時完成了一道難題、或是畫出了一個作品

其實在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已經得到了滿足感和成就感

這些附加的口頭獎勵或是物質獎勵對孩子來說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父母一昧的誇獎鼓勵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哪一天沒有獲得這些鼓勵是不是代表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一直都在追求父母的認可,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至於懲罰的部分更是沒有必要

當然一個團體裡面或許也會有脫序、調皮、不受控的小孩

但是校長告訴我們,越是這樣的孩子代表他們越獨特、越聰明、越需要被理解

當他們的聲音或需求被聆聽的時候

老師會引導將他們的小聰明引導到其他可以發洩的地方

這需要時間,每個孩子都需要一段適應的過程來找到自己的專長與興趣,並且獲得成就感

老師都會適時地觀察並且輔導

只要孩子的需求被滿足,最後都會成為花一樣可愛的孩子

10. 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蒙氏教育認為創意是從日常生活當中落實的。(雖然校長說的時候我覺得很奇怪)

剛進入蒙特梭利的教育環境當中,一開始會有很多家長嗤之以鼻但其實都別有用心的環節設計

我記得我弟弟小時候也是上蒙特梭利的幼稚園

忘記為什麼有一天我陪他一起在學校等媽媽來接

當天我就看到老師教他們的主題叫做「瓶瓶罐罐」(媽啊!當時我才小學二年級,我的記憶力也太好了吧)

老師手上有各式各樣的玻璃瓶、塑膠瓶、寶特瓶、罐頭、易開罐、、大大小小都有

然後老師一個一個的示範怎麼把這些瓶子罐子

透過扭、轉、拉、拔、擠的方式把蓋子打開,然後聞一聞(我不曉得這個動作有什麼意義?),再把蓋子蓋上。接著就讓每個小孩子都練習玩一輪

這個遊戲看起來很簡單、很無聊

但是操作這些動作的時候,孩子會間接地認識這些生活技能,同時也訓練手眼協調,當時我已經二年級了,卻還是覺得好好玩

另外,因為蒙式談的是「日常生活」的技能,所以瓶瓶罐罐的練習就是拿出真正的瓶瓶罐罐來操作

而像扮家家酒的遊戲,也不是拿那些木製的小鏟子小盤子出來玩

學校會真的教孩子煮飯,用真的鍋子真的鍋鏟來帶孩子走一次流程。

至於五感的體驗也是蒙式教學法很重要的一環

透過眼耳鼻口手的感官體驗來刺激孩子對於五感的敏銳度

據說這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刺激,都是屬於比較內練、本質的訓練,幫助孩子提升分析、歸納、理解的能力。其實都對未來學習產生非常大的助益。

11. 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例子很好:西方國家蒙特梭利一定會教刀叉使用方式、餐巾使用的方式。但是在亞洲國家可能會先教孩子使用湯匙和筷子^^

因為我們居住在美國,學校會提供孩子們非常多西方的生活知識

比方說生活習慣、用餐禮儀、問候方式等等

當然,在台灣的蒙特梭利所教的內容,一定就是亞洲人的方式

不會因為蒙特梭利是美國的教學方式,所以台灣的孩子也要一開始就練習拿刀叉

尤其是在我居住的西岸,各色種族都有

所以蒙特梭利學校在每個班級也會平均分佈各種不同民族的孩子

真的是個大鎔爐

蒙特梭利好的地方也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國際觀

像我們參觀的學校就有提供「中文自費課程」,讓亞洲來的孩子有練習中文的機會

================================

說了這麼多,看起來蒙特梭利真的很酷

也難怪盛行於世界各地數十年

其實不論哪一種教學方式

我想都還是需要父母配合學校一起實踐

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果說蒙特梭利教學法的關鍵字是培養出「主動學習、自動自發」的孩子

但是在家中父母還是把孩子寵成大王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最後孩子還是不會自動自發的

當然,蒙氏教育也有他的缺點

☛比較多人詬病的就是

傳統教育方式重視「群性」、和群體相處

蒙特梭利重視的是「個性」、每個孩子獨立專注在自己的世界中學習

所以雖然每個孩子在同一個班級

個性外向的孩子就會主動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一起練習

但是內向的孩子就還是會一個人默默的玩自己的部分

感覺同儕之間的互動似乎少了一點

☛另外我接下來要介紹的華德福教育方法,最常被拿出來比較的

就是蒙式教學的孩子比較不具有創造力

雖然教室、教具、教學方式都是開放而自由的

但是學習的內容仍然被侷限在這個大框架裡面

所以孩子的創造力也比較侷限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校長認為創造力是由日常生活中建立與培養的。但是孩子遊戲的美感就是從一些活動當中來豐富自己的幻想空間,像扮家家酒的遊戲,如果是用大人的鍋子鍋鏟來操作,那就是真的煮一道飯,而不是「扮家家酒」了,對吧?

☛因為孩子的學習是為了自己

所以學習有快有慢,再加上蒙式教學並非傳統的填鴨式教育

所以對父母而言,這樣的孩子帶出去「很不炫」

沒辦法隨便請孩子立刻從1數到100、或是隨口背個唐詩三百首

很多家長的反應都是在孩子去學校一兩年之後

才會觀察出孩子很多的變化和驚喜

蒙氏教育好歸好,除了父母需要評估孩子的個性選擇是不是合適之外

其實坊間許多打著「蒙特梭利」旗號的學校很多(因為可以多收個好多錢進來)

但是真正落實蒙式精神的其實很少

並不是拿著蒙特梭利的教具讓孩子自己玩,就是蒙式教學法

所以還是強烈建議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實際走訪學校

和校長老師多互動、並且觀察學校的孩子

來評估是不是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

我的媽呀打完一長串

希望等我參觀完其他學校之後,再來跟大家分享Waldorf華德福學校的特色喔^^ 

5/20補充:

今天參考了親子天下雜誌,針對台灣的蒙特梭利各種不同的派別也作出了詳細介紹,也提供了如何分辨「真假蒙特梭利」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教育部並未規範蒙式教學法的師資來源,目前台灣的蒙式師資主要分為兩大系統: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S(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AMI是由蒙特梭利博士自己成立的國際協會,總部設於荷蘭,堅持嚴謹的蒙式精神;AMS則是由美國人成立,加入許多美式文化與開放精神。

兩者的差別可用「教孩子使用掃把」為例:AMI強調引發孩子內心的意志,讓孩子自己發現地上的紙屑,主動拿掃把清理,從練習中自然熟悉使用掃把;AMS的老師則會先利用機會,丟紙屑在地上,再教孩子如何掃地的技巧,多了一層刻意的動作。

受訪的多位蒙式園所長或專家表示,AMI的師資訓練時數較長,該系統對師資訓練者(trainer)的要求也較嚴謹;AMS系統則持開放精神,在解釋蒙式精神時的彈性較大。國內的蒙式幼兒園師資來源有特別標榜AMI、有主張AMS,也有兩種並用。由於蒙式的教具成本不斐、師資訓練門檻和薪資也高,因此蒙式幼兒園的學費普遍偏高。木地板、木質進口教具、一百公分縮小版的家,加上規矩不喧鬧的「小紳士、小淑女」們,容易給外界一種「貴族學校」的錯覺,同時也引發真假蒙式學校的爭議。全文請詳讀:親子天下雜誌--選幼兒園/認識蒙特梭利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媽咪朋友們加入羅比麻的粉絲專頁

我們一起聊聊天^^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44228 721 443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