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CD十七夏
CD十七夏
2.45万 浏览

《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是去年播放的,由周轶君执导。它一共有6期,每期大概50分钟左右,讲的是六个国家,日本、芬兰、以色列、英国、印度和中国,不同国家对孩子们不同的教育。这部纪录片刚出的时候我就很感兴趣,无奈那时候很忙,忙着忙着就忘了看。。。现在天天待在家里,时间充裕,终于可以好好的认真的看这部教育纪录片了。看完后有感而发,所以写下了这篇观后感,如果你也对教育感兴趣或者对纪录片感兴趣,墙裂推荐您看《他乡的童年》,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

QQ截图20200502142511.png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乡的童年

剧情简介: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日本篇(1)

谈起日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自律和做事严谨。纪录片的第一期讲的是日本的教育,导演走访了日本人家庭和幼儿园,全面的展示了他们对教育的模式和理念。其中有几个是我印象深刻的:

1.从小培养整理习惯

导演走访的第一个日本家庭,妈妈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为他做了一个迷你厨房,图片可以看到小厨房里整整齐齐的,所以玩具餐具都用收纳篮装好。当爸爸对孩子说,“我们今天要出门哦,请收拾一下你的玩具”。孩子立马起身把手上的玩具车放到旁边的收纳盒里,在我惊讶于孩子的懂事时,爸爸又来了一句,“你的回答呢?你要说好的”。后来就是妈妈爸爸陪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当孩子调皮的把皮球丢进收纳盒里时,妈妈温柔的说,“不要扔,走过去放进去”,孩子可能get到好玩的点,连续把剩余玩具丢进收纳盒里。这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耐心的妈妈,妈妈抱着孩子捡起他乱丢的玩具放在他手上,让孩子重新轻放玩具。(暗戳戳记笔记,将来我也会陪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的!)

爸爸说在日本社会团体行动很重要,为了培养孩子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从小开始,大人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

QQ截图20200502150709.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除了在家培养整理习惯,幼儿园也有,班级门口的地面印有鞋子的图案。每位小朋友进教室之前需要脱鞋,然后把鞋子摆在图案上。

 

QQ截图20200502154253.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2.学会在意和照顾

教室的自动门不能自动关紧,需要人为手动关紧。导演一开始以为是自动门坏了呢,结果校长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并深感佩服。校长说,这是故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在意和照顾他人。因为冬天的时候离这个门近的孩子会觉得冷,进来的孩子会把门关严,如果没有关严实,离门近的孩子可能会冻感冒了。还有另一个目的是,教育孩子从小做事要做彻底,要严谨,要把最后一步做到完整。如果没有做完整,可能会影响到他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做事严谨且漂亮的国家。

QQ截图20200502155008.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版权属于原作者

3.更强的生活感

在幼儿园的一角有马棚,里面养了一些马,导演都震惊了。因为在城市里,一般孩子很少能看到和接触动物(除了去动物园)。幼儿园里养了马,孩子可以给小马喂草,更幸福的是,当天过生日的孩子可以骑马坐一圈,当做生日礼物,哈哈这个我着实羡慕ing。校长说这是为了给孩子更强的生活感,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东西,就能够学的更多。

QQ截图20200502160617.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幼儿园的门口和办公室都有摆放一些洋葱或昆虫等各种各样的东西,甚至会让孩子亲自种洋葱,然后挂成一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什么在幼儿园摆放这些东西呢?因为希望孩子能对大自然有更多的想法,刚开始孩子看到这些有的会拿起来,有的会咬一口,这都是他们体验自然的过程。先看然后触摸然后再感觉,再去想,最后再去问,这是一个循环,也是孩子们的体会。

QQ截图20200502162010.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芬兰篇(2)

芬兰是北欧国家,除了高福利,它还很平等自由。同时芬兰号称“教育最强国家”,公认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看完6个国家,芬兰教育是令我印象最深刻,同时也充满羡慕和向往的。通过纪录片终于知道为什么芬兰人可以零压力快快乐乐的,下面看看芬兰到底强在哪里:

1.没有竞争

三年级的孩子们没有考试,四年级也没有,老师说因为想避免竞争。他们对孩子的评估是,不是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自己学习,如何搭档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如何学习。同时也让孩子知道在面临任务时的责任感,老师说这叫积极教育。有的孩子可能不擅长数学或科学,又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或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等。

QQ截图20200502164620.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除了没有竞争力,孩子在课堂上也是相当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最舒服的姿势看书,躺着,趴着或倒挂着,怎么舒服怎么来。哈哈看到这里也是小吃惊了一下,因为小时候爸妈或老师都特别严格,看书写作业都必须要坐端正,眼睛和书本保持几厘米的距离。

894BCF8D3A854D9F516A967494F72951.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版权属于原作者

2.没有围墙的课堂

在芬兰,很多课程都可以在森林里教学。老师给每位孩子发了一张色卡,让他们在森林里寻找跟色卡相配的颜色。孩子们开始行动起来,有的孩子用手触摸甚至用嘴品尝,一小会的时间孩子们就完成了任务,找来了各种颜色的小植物,我这才发现,森林里不只有绿色和大地的土色。下一个小任务是寻找森林里不同植物的气味,并且形容它的味道。老师在单子上列了些形容词,有可爱的东西,也有恶心的东西。孩子们可以触摸恶心的东西,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让他们学会保护和爱惜自然。

QQ截图20200502171534.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版权属于原作者

3.完全的平等

学校鼓励一种完全的平等,贫富差距每个国家都有,但在芬兰这种差距不会有影响。当导演问一个孩子什么是成功时?孩子笑着说,“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你已经算是(成功)”。后来老师对导演说的话令我感触很深,老师说芬兰的教育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所以不会没有出路,孩子们可以去上大学,也可以去职业学校边学边工作,而且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所以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没有去上大学,你不会觉得世界末日。如果问到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结果让我出乎意料,答案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QQ截图20200502201126.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4.为你的生活而学习

导演跟随老师和孩子们来到老人康复中心,这堂课是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时间和年龄。为了让孩子和老人互相认识,进行了分组,每组的老人与孩子在白纸上画对方的五官。导演也参与了进来,她对老师说她不太会画画,老师说这不是重点。后来导演意识到这不是关于如何画画,而是关于看的方式,通过画画表达自己。坐在导演旁边有一位中年芬兰女士,导演问她学过画画吗,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学过画画或者擅长画画,只是从小就喜欢画画。

说到这里时,导演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因为大部分中国孩子,从小被家长定义,贴标签,甚至恶语相加,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看看隔壁家孩子都比你优秀。。。等等。想起了我小时候,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芭比娃娃,最大的乐趣就是给芭比娃娃做衣服,当看到芭比穿着我做的衣服时,我会有很大的自豪感。但是家人觉得这会耽误我学习,所以趁我上学把芭比和衣服都扔掉了...天知道我哭了多久...就像导演所说的,当你人生中有一项爱好,你永远不会孤独,不会绝望,这真的很宝贵。看完芬兰的教育时,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在芬兰,老师并没有在教,而是孩子们在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

最后导演说了一番话让我有很深的感触: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马上学到芬兰所有的优秀的东西,有些东西甚至也不符合我们的传统,但至少会有一些家庭,可以去了解或是改进的地方。比如学会尊重孩子,让他们保持好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共识,未来从不只是一个样子的!

QQ截图20200502205024.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印度篇(3) 

印度的人口有十几亿,它虽然有贫困匮乏的一面,但在世界500强中有30%的CEO由印度人担任。影片一开始提到了一个词:Jugaad,印度有一种文化叫Jugaad文化,意思是因地制宜,即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可用的替代产品。曾有老师问印度学者,她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洗衣机过剩了,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把它改成和面机,过剩的问题就转化了。其实有很多印度人不太喜欢Jugaad,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Jugaad反应了这个国家的必要。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下印度文化吧:

1.敢于表达自己

印度的教育有点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部分印度人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非常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就像在印度大学里,老师在课堂说出自己的观点,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老师,并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了出来,后来展开了一小段“辩论”,老师说很喜欢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和学生一起得出答案。

QQ截图20200502223656.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2.用《哈利波特》讲法律

在法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是顾哈老师用《哈利波特》的故事来教课,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小跟《哈利波特》这本书长大的,现在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然后对故事的整个想法有所改观。这种变换角度的方法,对他们的将来有很大的帮助。

QQ截图20200502224504.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3.克服性别歧视

看完整片印度教育,最让我震撼的一点是,印度人深知自己国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不断努力让它变得更好。为了使青春期的女生不再因为生理问题辍学,有人公益发起“普及月经知识”的项目,还有一对从事平面设计的夫妻,画了一本关于月经知识的书,帮助印度女孩们克服性别歧视,勇敢活出自我。

QQ截图20200503093931.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英国篇(4)

英国教育,基本都是精英教育。影片一开始,导演采访了一位英国教育研究者,问她什么是精英教育。她说,精英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体育精神,体育在学校里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视的。对不太了解英国教育的我来说这个回答还是有点出乎意料的,因为我以为精英教育更多的是指礼仪和绅士教育。在英国,所有的礼仪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外在,体育带来的精神面貌,也是一种内在的礼仪,最重要的是体育能带来团队概念。

1.戏剧——眼神交流很重要

提起英国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名牌私校,历史悠久,成绩优异,前途锦绣。导演来到了一所著名的学校,拍摄到了这一幕,孩子们在上戏剧课。在排练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的要求孩子们,要有眼神交流。因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身体接触变少,所以要增强这方面的交流,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不管将来孩子要做什么,他都需要学会沟通,需要学会团队合作,需要培养自信。

QQ截图20200503104615.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2.诗歌——理解它,思考它

这一段我很认同也很喜欢。孩子们在探讨诗歌的意义,导演问老师会要求孩子们背这首诗歌呢,老师很惊讶的说这首诗歌它有54行呢...后来有位孩子说,如果决定要学一首诗歌,是因为我喜欢它,我希望我理解它,解读它,不一定是为了把它记在大脑里。是啊,我们学习也是要以理解为主,背诵是为了辅助,而不是目的。

QQ截图20200503110910.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以色列篇(5)

以色列国家规模比较小,但它号称是创业之国。影片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群14、16岁的孩子,他们来自高中学生智能机器人创业公司。他们除了在学校课程之外,业余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室,编程,并亲手打造出机器人等。有趣的是,他们在年龄上是个孩子,但给人感觉特别成熟。他们从小就尝试创业,并且自称CEO或创始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他们真的非常有创意和活力,尽管这类创业小公司失败的比例是96%,但是在全世界还是算低的了。接下来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

1.失败没关系,只要勇于尝试

在以色列的英雄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去尝试的人,他不会被失败的经历去定义自己。就像前段时间,以色列有三位年轻人,靠自己民间的努力,自费去登月,虽然失败了,可这三位年轻人瞬间成了以色列的英雄。

在以色列,如果一个创业公司失败了,当他再次创业,募集资金时,投资者往往会给他更多钱。因为投资者认为,这个创始人曾经失败过了,那么他就会从之前的失败获得经验教训,再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就小很多。当然,他们并非鼓励“失败”,而是鼓励“再次尝试”。在这个国家,很多人甚至经历过三到四次以上的创业失败,最后才能成功。

QQ截图20200503154136.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2.教育“小丑”

教育“小丑”的意思是,由一位老师装扮成小丑,但她不需要化妆,不戴面具,外表正常,唯一化妆的地方是鼻子。她会通过互动式的方法和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回想起学校时,有喜悦有色彩有幸福有坦诚,在师生、同学之间有新的交流。

以色列还有疗愈型小丑,被称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当我失败时,我允许自己表露我拥有的所有想法和情感,因为失败非常人性化的东西,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而且“失败”这个词有消极的含义,但在希伯来语中,这个词就没有那么消极。希伯来语的“失败”可以指,你在路上摔了一跤、你犯了错误或没那么成功。而且以色列文化对待失败的态度是,我失败了,好的你失败了,那你现在要做什么?现在我要再尝试一次,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QQ截图20200503155458.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3.让孩子拥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一位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在谈及自己教育孩子时,说道自己的责任是让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女儿从8岁开始,晚上11点甚至将近午夜才去睡觉,父亲觉得这样没问题,只要她7点起床后能有精神应对新的一天。他的儿子今年13岁,从他有记忆开始,他就自己管理时间,长此以来,让他变成了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就像爸爸所说:他相信孩子比他更清楚如何管理好自己。

QQ截图20200503162500.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中国篇(6)

《他乡的童年》迎来了完结篇,兜兜转转的去了好几个国家,最后回到了中国。说实话在看到日本、芬兰和以色列的教育,多多少少有让我羡慕的地方,我原本以为中国教育篇会有拍摄一些我们曾经经历过或现在小孩正在经历的的事情,但很可惜,没有。整片在反复的提到一个词:传统。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把安静的绘画元素发挥到极致

图片里的人是熊亮老师,他是中国知名的原创绘本大师,代表作品基本是中国传统故事。当他在给孩子们讲解《春江花月夜》时,他没有生硬的每字每句解释,而是利用手上的小熊模型和纸船,从小溪绕到大江,充满情景的讲给孩子们听。熊亮老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看见它。我们以前读诗歌的时候,一直把他当作一个非常美的韵律和声音,现在我们要看到它。然后再让孩子们把“看”到的场景画下来,结果就有了充满中国韵味和诗意的抽象画,把安静的绘画元素发挥到极致。

QQ截图20200503200039.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2.隔不断的中国文明

中国文明有一个特点:它隔不断。它真正的核心还真不是从书本上读来的,在每个中国人的内部的生理和血液中,仍然是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的特征。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属于你的东西,你扔也扔不掉,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再费劲,你也得不到。

QQ截图20200503202647.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3.跟孩子交谈,总能有收获。

当导演跟一位孩子聊天,问他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孩子很喜欢中国的古书,《战国》、《三国》、《春秋》等。当问到这些传统的古书有什么能吸引到你的时候,孩子说了一句富含哲理的话,“知识里含着故事,也是故事里含着知识”。

QQ截图20200503204152.png
图片来自于《他乡的童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传统并不是书本上如何写,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去感受,去生活。传统的真正面貌可能需要我们回到本源重新认知,更需要用理性不断追问和探索,把它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周轶君

写到最后

这是我第二遍看《他乡的童年》,看完六个不同国家的教育,我的感悟是:真正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是家庭教育和最初启蒙教育。就像日本有“极致”,芬兰有“SISU”、印度有“JUGAAD”、英国有“精英”、以色列有“虎刺巴”,中国在影片主要呈现是“传统”。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分享在这里:“走的多慢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要停下脚步。” 

文章可能有点长,有点乏味,很感谢你能看完!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24540 9 9

扫码下载APP